家长园地

专家文章分享

帮孩子做情绪小主人

帮助孩子做情绪的小主人,是现代父母面对的教养难题之一。很多家长也表示孩子害怕在比赛或游戏中输掉;家长便刻意让孩子玩一些难度不高的游戏,或让孩子做赢家,藉著成功的经验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可是,孩子的自信心不但没有提升,反而给胜利冲昏头脑,一旦输了,更经不起打击......(查阅全文)


提升口肌能力由改变孩子的进食进饮习惯开始

过份照顾和保謢,或会延误了孩子的口肌发展。进食能力与语音发展关系密切,两者都需要口部肌肉的活动和协调能力。在我们接触的个案中,语言发展迟缓又同时有进食问题的幼儿屡见不鲜......(查阅全文)


口吃影响儿童自信心

口吃不但令儿童尴尬,亦可能影响儿童的社交和信心,若不予以纠正,儿童成长后会特别害羞、内向和自卑,不愿意与人沟通。究竟什么是口吃?家长可以怎样帮助有口吃的孩子?......(查阅全文)


为幼儿建构一条乐「语」路

要启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与沟通动机,持续的家居训练十分重要,若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多点与幼儿有技巧地沟通,对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肯定有帮助。何谓「有技巧地沟通」?其实家长与幼儿沟通是有很多秘诀的,秘诀之一是「4S技巧」,即「Say Less」(简短)、「Stress」(强调重点)、「Go Slow」(慢慢说)以及「Show」(提示)……(查阅全文)


认识发展性协调障碍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其他症状包括手指运用欠灵活,做简单动作如绑鞋带也有困难,常常碰跌物件;不喜欢用餐具,宁愿直接用手拿食物吃;写字时字体潦草等。若孩子到两岁至六岁时出现以上情况,请不要轻率地以为孩子只是「论尽」或「笨手笨脚」。发展性协调障碍是其中一种特殊学习障碍,一般在儿童6至12岁间确诊,成因未明,但患者的智能完全正常,绝非因脑部受损所致,肢体出现不协调的症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查阅全文)


我不要做超级BB!

作为一个儿科物理治疗师,我对儿童肥胖的问题非常关注。有机会与在医院工作的物理治疗师讨论他们正在处理的减肥个案,很多同业反映被转介到医院的儿童很多已经「很肥」(即远超出正常的范围),要他们一下子改变饮食习惯及做从来很少做的运动,学童需要很大的自控能耐……(查阅全文)


注意超重幼儿!

想避免你的子女花大量金钱及时间减肥,你必需在他们幼儿时期便开始做功夫。美国小见科医学会的期刊《Pediatrics》在零六年九月一期的报道中指婴儿过肥的问题,未必会随著其成长而消失;身体较重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超重的机会是较高的,并发现年仅两岁的学前幼儿如果过胖,他们在十二岁时体重超标的机会率将是其他孩子的五倍……(查阅全文)。


超重对儿童骨骼的影响

超重对儿童成长中的骨骼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扁平足便是常见例子。扁平足的形成是因脚部的小骨块组成的足弓弧度过小。由婴儿开始至14岁左右,脚部的足弓便慢慢地形成,其弧度的大小受著几个因素影响,包括组成骨块的形状、周围韧带的韧度及环绕骨块的肌肉的肌耐力,还有儿童身体的重量……(查阅全文)。


BB都要「Aerobic」

如果你的子女在幼儿期已经过重(身体质量指数18至20),你便要留心了,因为很多外国研究显示若儿童的体重在幼儿期时已超过标准,到了成年时很大机会亦是超重一族。体重渐渐上升本来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在此期间,幼儿所摄取的热量远较其成长所需的多,便会积聚过多的脂肪……(查阅全文)。


做个最Fit BB

我们的Playgroup一直备受家长欢迎,主要因为是由资深物理治疗师和幼儿导师带领。当幼儿在玩耍时,治疗师会从旁观察幼儿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一般的成长指标,若发现个别幼儿表现稍逊时,治疗师会向家长提出建议,有需要时提供转介服务。可见Playgroup 除了可提升幼儿的感知、平衡、社交反应、自理、自信,更是识别幼儿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有BB愈玩愈fit之余,连家长也愈来愈精灵……(查阅全文)。


不要遗漏了AQ及EQ

婷婷是资优学童,拥卓越理解和推理能力,事事要求完美,好胜心特强,学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婷婷不喜欢上学,因没同学愿意与她做朋友。原来婷婷不但对自己要求高,与人相处时也总是自以为是,例如与同学合作做专案时,她总认为同学找的资料不够水平,而向同学大发脾气。久而久之,没同学肯与她一组,婷婷感到很沮丧。婷婷的妈妈很担忧,不知如何帮助女儿……(查阅全文)


做沙律 学AQ

《跨越逆境之旅》一书内提出不少自闭症儿童由於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较弱,面对困难时不懂分析原因,更遑论解决方法。自闭症儿童往往以发脾气来换取别人的迁就或采取放弃的态度。书内更有系统整理出如何透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AQ,随手拈来一些例子与大家分享一下……(查阅全文)。


AQ解难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时,同学们需合作从杂志上找出指定的五款食物的图片,并贴在画纸上向其他同学介绍。然而,浩浩只自顾自地寻找他喜欢的薯片图片,当老师阻止他时,他便大哭大闹,未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有关的工作。浩浩的问题并不在於他的学习能力,而是他的「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较差……(查阅全文)。


数学障碍:10 - 5 = ?

这条简单的数学问题,应该难不到6、7岁的学童。但即将升读小二的朗朗搜索枯肠也答不对。朗妈妈说,朗朗自小已不喜欢数字,举凡与数字有关的游戏都拒绝参与。幼儿爱唱的数字歌,朗朗永远弄不清数字的次序,未唱到一半便放弃了。朗朗6岁时仍不懂看时钟,又经常忘记自己生日日期……(查阅全文)。


留意孩子做功课速度

儿童写字慢有很多原因,若速度明显较同龄者慢,家长首先要观察子女是否缺乏写字的动机,例如害怕或不喜欢写字。大部份儿童学习时都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以致专注力下降,家长可安排子女於安静的环境做功课,减少骚扰。若经过调适后,子女做功课的速度仍没有改善,家长便要留意子女有没有下列情况......(查阅全文)


坐得正 写得好

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张饭桌,但大部分家长都忽略为子女添置一张合适的书桌和椅子。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居学习状况,我们的幼儿中心有定期派职业治疗师到个别学童做家访,同事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共通问题,大部分家庭没有一张标准的书桌,可以让学童舒适地做功课和温习,无怪学童不喜欢做功课,严重的更会影响学童的坐姿、手部功能、及视力的发展……(查阅全文)。


听唔掂?讲唔明?

一般来说,有语言障碍的学童的学习困难有四方面:(一)说话内容较含糊和未能掌握适当的会话技巧,影响社交能力;(二)口语能力往往会影响书写的能力,所以他们在造句或作文时,通常词不达意,内容趋平淡,较少会有生动的描绘;(三)听觉记忆短暂,很快便忘记老师的指示,需要老师多番重覆和讲解才能明白;(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一些隐喻或抽象的词句,如比喻、成语或推理等,因此语文理解能力较差……(查阅全文)。


为甚么我的孩子仍未懂说话?

丽妈妈意识到原来自己只著重照顾小丽的起居饮食,但却甚少与小丽交谈,引致小丽的表达能力较弱。於是丽妈妈与小丽接受了数节言语治疗堂,从中学习不同的语言刺激技巧,如主动告诉小丽身边的事物、要求小丽多用声音/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示范适当的说话等。随著丽妈妈认识更多语言发展过程和辅导方法,她渐渐掌握与小丽交谈和游玩的技巧,并透过游戏鼓励小丽说话……(查阅全文)。


舌头头头……打结?

口吃的儿童在说话时有许多小动作,如缩头、眨眼、耸鼻等,有时甚至会避免与人有视线接触。大部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三至四岁,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都曾经有过口吃的情况出现。在这时候,儿童一方面想表达的意思既丰富,句式又较长和较复杂;另方面由於构音动作尚未够纯熟,可应用的词汇还不够多,语句又不够长,引致儿童未能快而准地组织自己的意思,说话中的重复、停顿便在所难免……(查阅全文)。


纠正儿童发音

原来语音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简单而言,一些能看见嘴型的语音较容易发出,如「爸」、「妈」、「他」等。相反,那些看不到嘴型或发音方法较难的语音会发展得较迟,如「加」、「呼」、「时」、「切」等。通常,儿童在五、六岁已能完全掌握广东话的语音,但有些个别情况,如发音器官结构异常(如:兔唇裂颚)、口肌动作不协调、听觉受损或错误学习声音等,都会导致儿童发音错误……(查阅全文)。


自闭症与固执

有一名5岁小朋友,无论炎夏或寒冬,总坚持穿长袖衣服,纵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肯换上短袖衣服。对於他的固执,家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怀疑他有自闭症。一般儿童的固执与自闭症儿童究竟有甚么不同?一般儿童的固执可能是性格使然,也有机会是个人理念、焦虑或缺乏安全感引起,他们的执著行为多仅止於某方面,而且可以改变。自闭症儿童的固执则是与生俱来,反映在多方面行为中,并很难改变......(查阅全文)。


协助自闭症学童融入主流专题(一):告别课室「抗战」

可能是因为对功课「太认真」,天乐每天交功课时总免不了与妈妈来一场「大战」。天乐无论如何也不肯把功课交给老师,老师越是好言相劝,他越是坚持,甚至大吵大闹。一轮安抚后,才得悉天乐的坚持,原来是因为他认为所有功课都是属於他的,因此他不会转交给任何人……(查阅全文)。


处理自闭症儿童和朋辈之间的社交困扰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社交的障碍,不太明白社交的礼仪和理解别人的意愿。加上个别的自闭症儿童还有些特殊的偏爱,往往令他们在朋辈间不受欢迎……(查阅全文)。


自闭症专题(三):我爱厨房

近半年峰峰偏食的问题有了突碰性的改善,一切源於一个以「亲子厨房」为主题的兴趣小组。这个「厨房」尝试以孩子喜欢的食物及烹调方法为出发点,鼓励孩子与家长合力制作有趣精致的小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加入少量孩子抗拒的食物为食材,藉以提高孩子对各类食物的接受程度……(查阅全文)。


解决孩子偏食问题有法

台湾最近有调查发现,每三个受访的儿童当中就有一个偏食,而偏食的儿童中有三成会有便秘的问题。除了营养失衡,长期偏食可能更会影响脑部与身体肌肉的发育,导致体型偏胖、身高较矮,甚至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等……(查阅全文)。


自闭症专题(四):父母最强

娴淑原本是位会计师,高薪厚职。婚后生下子轩,一切似乎来得很圆满。无奈及后子轩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对娴淑而言,是个难以承受的事实。她曾怨过、恨过、自责过、哭过......但却从没放弃过。纵使儿子的情况反覆,娴淑还是耐心的撑下去。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儿子,娴淑决定放弃原来会计师楼的工作,成为「全职妈妈」。可知道照顾自闭症孩子是个「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旅程,除了父母凭藉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还有谁能有这份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呢?……(查阅全文)。


自闭童小贴纸帮大忙

每年七八月当我与「自闭症儿童小一预备班」毕业的家长会面时,我都感受到家长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喜的是孩子终可入读主流学校,忧的是孩子能否顺利融入将来的学习生活。在小一适应问题上,特别是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除了学科能力外,他们的自理能力也不容忽视……(查阅全文)。


自闭儿升小一 : 家长心理准备三步曲

自闭儿童在主流小学适应得吃力,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家长应早作心理准备与孩子同行。首先,家长要真正接纳和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然后再看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学科要求,还是日常上课流程如抄手册、排队等,来判断孩子能否应付得到……(查阅全文)。


以柔制刚

除了时刻抱著宽恕的心,老师亦需要明白自己是患有ADHD 学生的「行为教练」,要不时向他们的行为提供即时的回应,如当学生作出正面行为时便多加称赞及鼓励,并明确说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临床的经验指出,即时的回应,往往比说教或责骂更能有效地规范这些学生的行为……(查阅全文)。


正面看「专注力缺乏及过度活跃症」

研究指出若家长多加注意小孩正面的行为及作出适当的鼓励,孩子作正面行为的机会也相应地增加。就此,家长管教技巧小组的导师还会教导家长如何加强子女的正面行为及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计划,并於每次小组中,监察计划执行的进度,有需要时作出及时的修订……(查阅全文)。


训练儿童专注力基本法

良好的专注力是儿童完成事情及学习新事物的重要基础,惟许多儿童在学习时会「坐唔定、周身郁、无时停」,好像做甚么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以致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不少研究证实专注力是可以后天培养……(查阅全文)。


帮孩子做情绪小主人

帮助孩子做情绪的小主人,是现代父母面对的教养难题之一。有见身旁不少家长因为疼爱子女,害怕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而不自觉地做出过份保护的情况,儿童长大后更加无法面对挫折。很多家长也表示孩子害怕在比赛或游戏中输掉;家长便刻意让孩子玩一些难度不高的游戏,或让孩子做赢家,藉著成功的经验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可是,孩子的自信心不但没有提升,反而给胜利冲昏头脑,一旦输了,更经不起打击。

有些孩子面对失败时会大哭大闹,有些中途离塲,或拒绝尝试新挑战。这反映了儿童太在意比赛的结果,忽略了过程的趣味;他们不接受失败,面对挫折时会出现逃避行为。帮助儿童控制及管理情绪,可从改变儿童对游戏的想法开始。家长可以示范如何享受游戏过程,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说:「刚才你那一步棋很高明,我也没有想过可以这样的。」又或者:「爸爸很欣赏你的耐性和心思。」当儿童因为输了而不开心,家长可以先冷静,然后反映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例如说:「爸爸知道你因为输了这一回而很失望…」,再鼓励孩子再次尝试,明白游戏未结束也有胜出的机会。让孩子经历胜利,也经历失败,明白比赛有胜有负,学习乐观积极面对困难。

接下来,家长便要培养孩子日常的解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用抢先为孩子移除一切困难。例如,孩子在学校抄漏了家课,给老师责罚时,家长无须抢先为孩子解释、希望老师撤销惩罚。要知道写家课册是学生的责任,家长强出头只会令孩子错失培养责任感的机会。在过程中,家长给予孩子情绪支持及引导其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提升口肌能力由改变孩子的进食进饮习惯开始

「港孩」课题成为城中热话,外出用膳时,常常看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当侍应端上食物后,很多父母不假思索就挥动自备剪刀,把原本卖相精致的佳肴,剪得细碎,然后一羹接一羹的把食物送到孩子嘴巴里。孩子不用动一根指头,也不需怎么咀嚼,便能吞下食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上述的过份照顾和保謢,或会延误了孩子的口肌发展。进食能力与语音发展关系密切,两者都需要口部肌肉的活动和协调能力。在我们接触的个案中,语言发展迟缓又同时有进食问题的幼儿屡见不鲜。

幼儿自出生以后,口部肌肉会随着年龄及进食经验而不断发展:由婴儿期饮奶,至幼儿期进食固体食物、用杯进饮,幼儿的下颚、嘴唇及舌头活动能力都要不断进步,才能有效地咀嚼食物和进饮;例如,当咀嚼食物时,透过下颚咬合动作,面颊肌肉的力度得以提升,使幼儿能由咀嚼半固体和较软的食物,发展至进食不同质感的固体食物。与此同时,口肌能力得以发展,正好配合幼儿语音的发展所需。

要促进孩子的口肌发展,家长可以由改变幼儿的进食进饮习惯开始。一般来说,约九个月大的幼儿已可逐步进食粒状食物(如:蕃茄粒),一岁半幼儿已能进食较硬的固体食物(如:鸡肉、粗粒红萝卜),两岁幼儿开始能进食成人的饭餸。在进食过程中,父母可按幼儿的能力渐次提升食物的大小及软硬度。对於刚开始咀嚼固体食物的幼儿,家长可尝试把食物放在幼儿的大牙中间,方便咀嚼。每次转变食物质地时,可由小量(如一汤匙)开始,待幼儿适应后才增加份量。

家长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幼儿不同的进饮经验,例如:两岁的幼儿已能用饮管进饮,约三岁的幼儿能自行用杯,不会弄泻。父母可按幼儿的能力给予不同黏稠度的饮料,并避免只用匙羹或奶瓶喂幼儿进饮。若怀疑幼儿有口肌发展问题或吞咽障碍,应谘询言语治疗师的意见。

下次替孩子剪碎食物前,请想一想,是否也同时「剪掉」了让孩子锻炼口部肌肉的机会呢?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团队

返回


口吃影响儿童自信心

有口吃的人每说一句话,开始的时候会很难发出声音,一旦发出声音又会很突然和急速、说话时不断重复单字如「我我我……食饭」、会将字音拖长如「朶/f-f/花好靓」、重覆语句,如「我去我去我去……食饭」、声音窒塞,如「我(停顿)……食饭」。口吃不但令儿童尴尬,亦可能影响儿童的社交和信心,若不予以纠正,儿童成长后会特别害羞、内向和自卑,不愿意与人沟通。究竟什么是口吃?家长可以怎样帮助有口吃的孩子?

儿童在三、四岁时最容易有口吃。此年龄期的儿童语言发展最为活跃,但又尚未发展成熟,说话时构音动作还不够协调,词汇数量又不足够,所以当需要表达的意思很丰富时,儿童未能快而准确地把思想组织起来,说话便会断断续续,这些情况是正常的。正如不少人在紧张压力下也会出现口吃,但很快便会回复正常。

要避免由正常的说话不流畅阶段演变成真口吃,家长们不要过份紧张,更不要对孩子严加纠正和惩罚,以免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更留意本来是不自觉的口吃,造成日后对说话的恐惧。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减慢说话的速度,给予足够的时间表达,千万不要代孩子说出想说的话,也不要中途打断或催促。只要制造一个毫无压力的环境,孩子便可以慢慢改善说话不流畅的现象。

若儿童持续半年或以上有前述徵状,又在说话过程中,常会伴随一些怪异的脸部表情和动作,加上有家族史,便应及早带子女接受言语评估。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为幼儿建构一条乐「语」路

要启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与沟通动机,持续的家居训练十分重要,若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多点与幼儿有技巧地沟通,对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肯定有帮助。

何谓「有技巧地沟通」?其实家长与幼儿沟通是有很多秘诀的,秘诀之一是「4S技巧」,即「Say Less」(简短)、「Stress」(强调重点)、「Go Slow」(慢慢说)以及「Show」(提示)。家长要令幼儿明白并掌握其说话的重点,首要当然是说话精简,长话短说,避免冗长地表达意思;其次是强调重点,意思要清楚易明;同时,要注意减慢说话速度;并多利用视觉提示,用手势或动作来配合要说的话。

「4S技巧」之后就是「猫头鹰法」,即「OWL」,「O」是「Observe」(观察),家长应好好留意孩子的喜好及想法等;「W」即「Wait」(等候),家长向孩子说了一句话后,不要立刻紧接著说下一句,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否则家长也无从得知到底孩子是否明白她的说话;「L」即「Listen」,除了「说」之外,家长当然也要善於运用一对耳朵,细心聆听孩子的说话,了解孩子想表达的意思。

除了「4S技巧」及「猫头鹰法」外,「3A锦囊」也是一套重要的沟通秘诀――「Allow」(容许)、「Adjust」(调节)以及「Add」(增加)。「Allow」即让孩子取回沟通的主动权,由他们说,家长听;「Adjust」即家长调较说话的内容,若孩子年纪尚幼,就应避免使用太深奥的词汇;至於「Add」,当然就是「加上」,即帮孩子加长句子,例如孩子说「玩波波」,家长不妨在「玩波波」前加上孩子的名字,变成「轩轩玩波波」。

家长持续利用这些秘诀跟孩子沟通,可有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认识发展性协调障碍

别以为小孩子跌跌碰碰很平常,若孩子到了四、五岁,走路仍然时常跌倒,步履不稳,奔跑速度缓慢,玩捉迷藏及红绿灯等游戏时跑得不够快,永远「包尾」,便要多加注意,因为小孩子可能患上了「发展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非脑受损所致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其他症状包括手指运用欠灵活,做简单动作如绑鞋带也有困难,常常碰跌物件;不喜欢用餐具,宁愿直接用手拿食物吃;写字时字体潦草等。若孩子到两岁至六岁时出现以上情况,请不要轻率地以为孩子只是「论尽」或「笨手笨脚」。发展性协调障碍是其中一种特殊学习障碍,一般在儿童6至12岁间确诊,成因未明,但患者的智能完全正常,绝非因脑部受损所致,肢体出现不协调的症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这类儿童一般都抗拒体能活动,因而较难跟同辈建立友好关系,甚至被他们取笑。此外,由於他们的字体欠整齐及清楚,做功课及测验考试时会失去不少分数,直接影响学业成绩。长远来说,发展性协调障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生活、情绪及自信心。

家长发觉孩子走路的姿势不好,时常「寒背」,坐的时候背部又弯曲,应尽早向物理治疗师求助,如能及早识别及作出改善,有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表现及自我形象。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我不要做超级BB!

早前各大新闻报道一个体重是同龄儿童三倍的英国男孩,他在电视上很「论尽」 地跳弹床,报道还说他很容易气喘。如果有留意的话,这类幼年肥胖的报道不论在香港或外国,差不多每一个月都有,可是肥胖的问题并没有减少,而且越来越严重。按本港卫生署06年11月的资料,2005年至06学年的小学生肥胖率较1997至98年高出3个百分点,差不多5个儿童中便有一个超重,反映虽然有公众健康教育及不少的儿童减肥课程在市场上推出,但成效未见显著。

作为一个儿科物理治疗师,我对儿童肥胖的问题非常关注。有机会与在医院工作的物理治疗师讨论他们正在处理的减肥个案,很多同业反映被转介到医院的儿童很多已经「很肥」(即远超出正常的范围),要他们一下子改变饮食习惯及做从来很少做的运动,学童需要很大的自控能耐,加上香港的填鸭式教育制度,功课多、考试多、Project多,学童只能在暑假才一窝蜂地参加减肥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成效的确有限,更很可能在暑假之后「打回原形」。

减肥其实是一个很被动的方法,主动的方法应该是「体重控制」,在儿童的体重未到危险边缘,父母便应有所防备。别以为问题只是由小学开始,正所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请你留意一下街上六岁以下的幼儿,不少已有「肚腩仔」,他们的手指「胀胀」的,对薯片及高糖饮料爱不释手,还有超高营养奶粉,亦做成了不少「超级」BB,他们的「节瓜手」和「节瓜脚」,看起来的确是十分可爱,谁不知他们的健康正慢慢受到蚕食。家长应及早注意,别步向肥胖的陷阱。话虽如此,我相信部分家长都未必认同有超肥幼儿的存在,因为多数人会觉得幼儿应该是肥的,接下来将分享国际卫生组织的资料,为大家说明超肥幼儿的定义。

撰文:青葱计划物理治疗师团队

返回


注意超重幼儿!

想避免你的子女花大量金钱及时间减肥,你必需在他们幼儿时期便开始做功夫。

美国小见科医学会的期刊《Pediatrics》在零六年九月一期的报道中指婴儿过肥的问题,未必会随著其成长而消失;身体较重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超重的机会是较高的,并发现年仅两岁的学前幼儿如果过胖,他们在十二岁时体重超标的机会率将是其他孩子的五倍。

计算幼儿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是一个较客观的方法去了解幼儿的身体重量与身高比倒是否配合,而不只是单以体重或者是体形而决定幼儿是过肥或是过瘦。计算的方法是以体重(千克)/身高(米)x身高(米)。所得的指数越高代表越肥。

幼儿的BMI由一岁至三岁会有一些轻微的下降,其中一个原因是身高的增长快过体重。由四岁开始,BMI便渐渐升高直至成年,所以18岁前不同年岁的BMI的正常范围都不同。

此外,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身高体重比例有别,所以厘定肥胖的BMI数字也会有些不同。以2000年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发表的一个有香港儿童数据在内的BMI作参考,一个6岁以下的幼儿的BMI如达18至20便属於过重及痴肥。

要BMI准确,体重及身高必须准确,注意幼儿在病后体重通常会下降,所以一般都不应以病后的体重作准。很多人已熟悉身体过重对健康的影响,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等等。

撰文:青葱计划物理治疗师团队

返回


超重对儿童骨骼的影响

超重对儿童成长中的骨骼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扁平足便是常见例子。

扁平足的形成是因脚部的小骨块组成的足弓弧度过小。由婴儿开始至14岁左右,脚部的足弓便慢慢地形成,其弧度的大小受著几个因素影响,包括组成骨块的形状、周围韧带的韧度及环绕骨块的肌肉的肌耐力,还有儿童身体的重量。

在今年2月的有关报道中,美国的足部及关节专家警告,儿童痴肥对其脚部可能造成永久损害。由於骨骼在14至17岁才完全成长,在此年龄之前,若身体超重15至20磅都可能令脚桥「超标」受压而导致扁平足。此外,大部分痴肥的儿童平时极少做运动,运动量减少使肌肉的肌耐力及次数减低而引致扁平足出现。根据日常的观察,痴肥的儿童一般站立时都会凸出腹部、大腿分开,令膝关节过度伸展,使脚掌的内侧受力,加大脚桥的压力。扁平足对儿童的影响除了外观外,还可能影响活动时的平衡力,成长后亦有机会形成脚掌痛、膝头痛及腰痛等的问题。

除此之外,痴肥的儿童在10至15岁比其他同龄的儿童较大机会出现「股骨上端骨滑脱」的问题,「股骨上端骨」是指在未成熟的股骨(大腿骨)近髋关节的一段(大髀罅位置),因为股骨未成熟而接合得未稳固,滑脱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痴肥。表徵通常是走路时一拐一拐,「髀罅」痛或大腿痛、膝头痛,更严重的会导致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

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研究亦显示痴肥的儿童在成长期因跌倒而引致骨折的机会亦较高,这可能因过重令骨质不能承受跌倒时骨骼所受的压力所致。虽然肥胖对骨骼的影响不像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对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但始终对儿童成长带来额外的烦恼呢!

撰文:青葱计划物理治疗师团队

返回


BB都要「Aerobic」

如果你的子女在幼儿期已经过重(身体质量指数18至20),你便要留心了,因为很多外国研究显示若儿童的体重在幼儿期时已超过标准,到了成年时很大机会亦是超重一族。体重渐渐上升本来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在此期间,幼儿所摄取的热量远较其成长所需的多,便会积聚过多的脂肪。

导致幼儿超重的原因主要是(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二)运动量不足(三)遗传的因素。其实控制体重并不困难:「由进食而摄取的热量」少过「成长及体力消耗」减重。

如果幼儿已经超重,便应看看他进食与消耗两者间是否平衡。在进食方面,通常的毛病是喂食量过多或过密。妈妈可向儿科医生或健康院查询选择奶粉的意见,喂食要定时定量,不要以奶或果汁代替水,又或者以食物来做止「哭」的工具,更不要过早把零食带进他们的生活,可以用健康的蔬果做他们的小食。

在消耗方面,父母可以在幼儿日常的活动中作一些改动,尤其要加些「BB Aerobic」,这不是要BB跟「DVD」做运动,而是透过一些既简单又能配合他们成长期的活动。例如未懂爬的BB可以引他们「趴」著撑高,类似做掌上压,或者引BB多些滚动;而懂爬的BB便可爬来爬去,爬高爬低;懂走路的幼儿只要用一个球引他们走来走去捡拾便可。每天让BB做一些活动,出一身大汗,已经是好好的aerobic,婴幼儿运动的好处不止於控制体重,对成长及其发展更有特别的帮助,如可促进肌肉的建立、各种感官系统的发展、帮助改善粗糙及精细的动作的控制能力等等,使他们既健康又灵活,各位家长及BB还不开始行动!

撰文:青葱计划物理治疗师团队

返回


做个最Fit BB

Playgroup (学前游戏小组)近年的发展十分迅速,连小至四个月的婴儿也纷纷加入Playgroup 行列;我探访中心的同事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更接到不少怀孕妈妈查询Playgroup 的详情,并预早为即将出生的BB报名,Playgroup 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个别人士或许认为家长过於紧张,但当你了解Playgroup 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相信你也会对Playgroup 有不同看法。

协康会早於2000年开始便举办Playgroup,初时服务对象为两岁以下幼儿,后因需求不断增加,服务对象的年龄就逐步扩展到四岁。尽管家长对Playgroup 趋之若骛,但大部分家长对Playgroup 仍存有不少误解。他们认为Playgroup 纯是一个学习班,期望BB会学到很多知识,家长只是「陪客」。Playgroup进行时,BB很自然地只管玩,家长应从旁把握机会,尽力学习。

透过Playgroup,我们会向家长灌输正确育儿的技巧和观念,如每一个游戏或活动背后的意义,与幼儿成长有甚么关系,以便家长可以更了解子女的特质、潜能、及建立进一步的亲子关系。我们的同事曾发现个别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爬行的阶段,原来是父母怕地上肮脏,故不许幼儿学爬,以致幼儿错失发展手眼及四肢协调的训练。

我们的Playgroup一直备受家长欢迎,主要因为是由资深物理治疗师和幼儿导师带领。当幼儿在玩耍时,治疗师会从旁观察幼儿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一般的成长指

标,若发现个别幼儿表现稍逊时,治疗师会向家长提出建议,有需要时提供转介服务。可见Playgroup 除了可提升幼儿的感知、平衡、社交反应、自理、自信,更是识别幼儿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有BB愈玩愈fit之余,连家长也愈来愈精灵。

撰文:协康会总干事曾兰斯

返回


不要遗漏了AQ和EQ

婷婷是资优学童,拥卓越理解和推理能力,事事要求完美,好胜心特强,学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婷婷不喜欢上学,因没同学愿意与她做朋友。原来婷婷不但对自己要求高,与人相处时也总是自以为是,例如与同学合作做专案时,她总认为同学找的资料不够水平,而向同学大发脾气。久而久之,没同学肯与她一组,婷婷感到很沮丧。婷婷的妈妈很担忧,不知如何帮助女儿。

培养儿童心理质素

在父母及亲友眼中,邦邦是难得的孝顺仔,学业成续优良,自幼对父母言听计从,大小事务都听父母安排。他顺利考上大学,圆了父母的期望,岂料在大学最后一年,邦邦的论文口试一科失败,他竟以自杀终结其年轻生命。邦邦的父母十分伤心,不明白儿子为何承受不了这小小挫败。

婷婷和邦邦的经历并不罕见,值得家长反思。高智能儿童一般都会有情绪问题。如婷婷情绪智商(EQ)较低,不懂因应外在环境变化而调节情绪,与同辈相处时又没有同理心,遇到不称心事情容易情绪失控。邦邦的问题则源於自小没锻炼抗逆智商(AQ),以至长大后不懂应付大小逆境。

家长不应只著重孩子的学术成绩,而忽略培养儿童的心理质素,即抗逆智商与情绪智商,不少研究证实这两种智商可透过后天培养,而经常受鼓励的儿童,两者都会较高,将来更能接受挑战,更容易融入社会,以及有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生。由此可见,家长平时应多欣赏和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培养他们的心理质素,不要单以成果来衡量孩子的成就。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做沙律 学AQ

农历新年过后开课的第一天,几位家长聚在一起谈论假期内所发生的事,一位家长诉说,新年期间有亲友带同子女到她家里拜年,其中林太的儿子俊俊是患有自闭症的。俊俊与其他两位同伴一起砌积木,由於积木数量较少,不消几分钟争执已经出现。俊俊坚持拿著积木不肯让给同伴,当在场的家长介入时,俊俊就大发脾气。最后只好将积木交给俊俊,而俊俊的妈妈亦只能在旁安抚,怕进一步触动俊俊的情绪。然而,此举不但令俊俊的同伴生厌,更阻碍他建立跨越逆境、困难的能力。

突然看到案头上的《跨越逆境之旅》,书内提出不少自闭症儿童由於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较弱,面对困难时不懂分析原因,更遑论解决方法。自闭症儿童往往以发脾气来换取别人的迁就或采取放弃的态度。书内更有系统整理出如何透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AQ,随手拈来一些例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以俊俊为例,俊俊的妈妈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与俊俊一起「制作沙律」游戏。游戏开始时,小朋友需要商讨制作沙律的材料,并分工合作到菜市场购买。讨论的过程中,家长避免替儿童作出决定,只於适当时引导学童想出解决的方法。购买材料后,儿童需要自行分配工作,如商讨谁人负责削水果皮、谁人切水果等。在制作过程中,成人应尽量减少协助,多鼓励他们尝试思考及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困难。当沙律完成后,家长可与儿童一起分享成果,并讨论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完成后的感受。

家长可以上述活动作为参考,或自创一些合适自己子女的游戏用作训练之用。要言之,透过玩游戏的过程,儿童一方面学习表达自己的意见、接纳别人的意见及加强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亦领悟到面对困难时可先研究原因,然后自己尝试主动思考方法及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跨越挑战和困难后的喜悦。透过重复的练习及不断的尝试,儿童的逆境智能可以逐步提升,从而令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将来的挑战及困境。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AQ与解难能力

患有过度活跃症的学生,因遗失橡皮胶,在课堂上突然失控,咬伤老师,最终闹上警局。显似的事件,时有所闻。身边的浩浩也是其中一个例子。浩浩是一位自闭症儿童,就读於主流小学的一年级,每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放弃或逃避,或以发脾气来换取别人的协助。有一次,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时,同学们需合作从杂志上找出指定的五款食物的图片,并贴在画纸上向其他同学介绍。然而,浩浩只自顾自地寻找他喜欢的薯片图片,当老师阻止他时,他便大哭大闹,未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有关的工作。浩浩的问题并不在於他的学习能力,而是他的「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较差,未能延迟个人的满足感及运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所谓AQ是个人应付挫折或困难的能力,亦即是对挫折的容忍力及反弹力。一个AQ高的学童可以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跨越困难。相反地,逆境智能低的学童只会逃避、退缩。

由此可见,逆境智能对小朋友发展,特别是面对困难时十分重要。可惜现今的教育制度较著重学术成绩,逆境智能只能靠边站。因此,当学童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或用不适当的方法去面对问题。

随著融合教育渐趋普遍,高能力的自闭症或发展障碍的儿童有较多机会入读主流学校。然而,由於大部分家长及老师对训练学童逆境智能的认识不足,故未能有效地培育学童此方面的能力。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数学障碍:10 - 5 = ?

这条简单的数学问题,应该难不到6、7岁的学童。但即将升读小二的朗朗搜索枯肠也答不对。朗妈妈说,朗朗自小已不喜欢数字,举凡与数字有关的游戏都拒绝参与。幼儿爱唱的数字歌,朗朗永远弄不清数字的次序,未唱到一半便放弃了。朗朗6岁时仍不懂看时钟,又经常忘记自己生日日期。

上了小学后,朗朗对基本的数字概念,例如8大於5也弄不清,更遑论简单的加减运算。最令朗妈妈困惑的是,朗朗其他学科成绩也不俗,仅数学科的成绩如江河日下。经临床观察后发现,朗朗原来有数学障碍(数障)。

数障的成因与脑部发展异常有关。儿童的记忆力、视觉感知能力、文字理解、列序、资讯处理及视觉空间等方面出现偏差,导致他们难於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十进制、分数等,故此数学科对他们特别困难。

数障儿童的智力都是正常,数障的徵兆一般在3岁之后才出现,小学一年级时开始明显,到二、三年级时,他们在数学科上的表现与一般学童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往往到这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数障不但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和自信心,也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例如他们会因为不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相应数值或数量,在购物时很容易出现金钱找续的错漏。

家长帮助子女冲破数障困难,必须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导方法,让子女慢慢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如透过多感官的活动,辅以实物教材,以强化他们对数字的理解能力。若家长发现升读小一的子女有数障的表徵,可以尽早谘询专业人士意见。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留意孩子做功课速度

儿童写字慢有很多原因,若速度明显较同龄者慢,家长首先要观察子女是否缺乏写字的动机,例如害怕或不喜欢写字。大部份儿童学习时都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以致专注力下降,家长可安排子女於安静的环境做功课,减少骚扰。若经过调适后,子女做功课的速度仍没有改善,家长便要留意子女有没有下列情况:

  1. 小肌肉发展障碍:儿童到了五、六岁时,手部功能发展已趋成熟。若发现子女写字时有「出界」、笔划穿头、力度特别大等毛病,估计儿童在执笔控制能力、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或力度运用等的发展仍未成熟。
     
  2. 眼球控制欠佳:儿童一般到约五岁,便能有效地运用双眼瞪视、追视及扫视。若儿童的姿势与眼球控制有失调情况,他们在阅读及抄写时会常看漏字、跳行,甚或在字里行间迷失位置。
     
  3. 视觉记忆欠佳:儿童记认生字时,通常会一次抄写几笔或望一笔抄一笔。但有些视觉记忆力欠佳的儿童会过目即忘,或有头无尾,反覆看原文才能完成抄写。

揉泥胶能让手更灵活

针对上述问题,家长可与子女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搓揉泥胶、开合衣夹可进前三指灵活性;球类活动能训练眼球追视能力;对对碰图卡游戏可加强视觉记忆。

怎样的写字速度才算慢?职业治疗师会为儿童进行抄写中文速度测试,一般情况下,小一学童每分钟应可抄写约六个中文字。曾有一名女孩,因为眼球控制欠佳,一分钟只能写四个字,经职业治疗师训练后,她写字的速度回升至每分钟七个字。可见,只要找出写字慢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训练,问题是可以改善。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坐得正 写得好

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张饭桌,但大部分家长都忽略为子女添置一张合适的书桌

和椅子。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居学习状况,我们的幼儿中心有定期派职业治疗师到个别学童做家访,同事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共通问题,大部分家庭没有一张标准的书桌,可以让学童舒适地做功课和温习,无怪学童不喜欢做功课,严重的更会影响学童的坐姿、手部功能、及视力的发展。

孩子从幼稚园升上小学,功课量骤然增多,要孩子坐定,才能够专心做功课和温习,此时一张合适的书桌和椅子就十分重要。香港的居住地方狭窄,很多家长为了省地方,都会把饭桌作多用途,包括用作子女的书桌。为了配合饭桌的高度,

孩子只能坐高櫈,足部自然就悬空晃动;有时候家长会用矮櫈为孩子垫脚,在无可选择之下,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令孩子「脚踏实地」的方法。

另方面,有些家长很愿意花钱为子女购买书桌,可是不懂得如何选购一张合适的书桌,於是换了一张又一张。一般而言,孩子手肘屈摺而成的高度再加约两寸,就是书桌理想的高度。我建议家长选购一些可以调校高度的桌子,可按孩子的身高作出调整;选配椅子时,最重要是看孩子坐下来,脚板要完全能够平放在地上,不能「吊脚」,而且最好有椅背。这样孩子写字时才能够适当用力。除了高度,书桌的阔度也十分重要。一位家长向我表示购买了合适高度的书桌给儿子,但没有留心桌面的阔度,儿子做功课时需要将书本、作业、文具摊放在桌面,若桌面太窄的话,便经常需要移动身体,拿取作业及课本,令注意力分散,十分不便。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就可以舒适地学习。我并不是甚么专家,不过书桌是小朋友的紧密「学习伙伴」,若家长注意到子女经常无法专注做功课,写字时容易疲倦,嚷手腕痛,便需要留意是否与书桌或椅子有关。

撰文:协康会总干事曾兰斯

返回


听唔掂?讲唔明?

开学了,老师问欣欣:「暑假去咗边度玩呀?」欣欣:「我同妈咪、Daddy、同埋表姐同埋哥哥同埋姑妈返咗大陆罗,踏单车好劲呀,飞咗出去嗰度,跟住跳上去又跳返落去咁……佢地一齐去咗公园玩,跟住玩玩吓佢就跌倒,咁呢就即刻叫妈咪来。」

骤听起来,欣欣颇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你有没有发现,她只能概括地说出事件的时序,当中的句子和文意均没有连贯性,亦缺乏细节的描述和人物的参照(例如:她没有清楚地交代谁跌倒),反映欣欣的思路十分混乱,遣词用字的能力有限。其实,欣欣的情况很多时也出现在有语言障碍的学龄儿童身上。

一般来说,有语言障碍的学童的学习困难有四方面:(一)说话内容较含糊和未能掌握适当的会话技巧,影响社交能力;(二)口语能力往往会影响书写的能力,所以他们在造句或作文时,通常词不达意,内容趋平淡,较少会有生动的描绘;(三)听觉记忆短暂,很快便忘记老师的指示,需要老师多番重覆和讲解才能明白;(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一些隐喻或抽象的词句,如比喻、成语或推理等,因此语文理解能力较差。

有甚么方法可以帮助欣欣或怀疑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呢?家长可多与子女一起看故事书,并利用书中的插图来辅助解释难明的内容,接著便邀请子女模仿家长的示范,复述故事一次,或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子女学习口述或写文章时,成人的示范和重复练习是十分重要的步骤。举例爸爸可先分享自己上班的情况,然后让子女分享她或他上学的一天。此外,亦可尝试与子女一起搜集生活照来做一本日记/事件簿,让他们看著图像来组织说话的内容,从而增强其描述的能力。其实,运用轻松的集体游戏或外出增广见闻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譬如带子女到动物园游玩时,便可就地取材,让子女认识相反词「驯良」和「凶猛」,或是找「熊猫」和「企鹅」作比较,岂不是更有趣吗?又或者玩集体游戏,如在「以讹传讹」的传话游戏过程中,训练子女的听觉记忆;玩「冚棉胎」或「大风吹」时要求子女先介绍游戏的玩法;玩「猜谜」时要子女听清楚别人的描述。集体游戏除了趣味性高,亦是子女学习交朋友和解决困难的好时机!

还想到其他方法吗?记紧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子女的强弱点,再对症下药,才能发挥训练的果效。如果语言问题持续或有其他问题(包括咬字发音、出现口吃或声沙等),便要立刻寻求治疗了。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师团队

返回


为甚么我的孩子仍未懂说话?

小丽已经两岁半了,但仍经常以手势表达自己的需要,有时会发出一两下声音,如「呀」、「衣」 等。丽妈妈感到小丽的说话能力似乎没有太多的进步。但每次提出时,小丽的爷爷和嫲嫲反称她杞人忧天、并称小丽的爸爸到三岁时才懂说话。小丽迟些自然会说话啦!

不过,丽妈妈在一个由言语治疗师主讲的讲座里,开始意识到小丽可能在语言发展上有迟缓的徵状,於是她马上找言语治疗师陈姑娘帮助。

陈姑娘为小丽完成评估后,发现小丽的理解能力与同龄儿童相若,但表达能力却较逊色。陈姑娘解释一般情况下,引致小丽类似的情况可能有: (一)在家中没有说话的机会,如所有日常生活细节已预备好,根本毋须以说话提出要求,已能按时吃饭、洗澡、游玩、睡觉等。(二)家中欠缺沟通对象,如父母只集中照顾儿童的起居饮食,忽略与儿童交谈或游玩的重要性,引致儿童没有机会运用语言。(三)儿童由菲佣照顾。菲佣说英语,父母说广东话,在双语环境下,可能令儿童学习语言的进度较一般儿童慢。但若家长能选定某一语言作主要沟通用语,如家长说广东话,菲佣说英语,避免中英夹杂,则儿童会更容易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

经过陈姑娘的解说后,丽妈妈意识到原来自己只著重照顾小丽的起居饮食,但却甚少与小丽交谈,引致小丽的表达能力较弱。於是丽妈妈与小丽接受了数节言语治疗堂,从中学习不同的语言刺激技巧,如主动告诉小丽身边的事物、要求小丽多用声音/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示范适当的说话等。随著丽妈妈认识更多语言发展过程和辅导方法,她渐渐掌握与小丽交谈和游玩的技巧,并透过游戏鼓励小丽说话。现在小丽已可以准确地叫「爸爸」、「妈妈」,并开始用单字词作简短的对话了。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师团队

返回


舌头头头……打结?

「寻寻寻……日,我我我……哋一家家家……人去咗迪迪迪……士尼。我玩玩玩……咗唔同嘅机动动动……游戏,夜夜夜……晚,我我我……哋仲睇睇睇……埋烟烟烟……花」。为了要告诉嫲嫲去迪士尼的经历,文文胀红了脸,几经辛苦才能吐出以上说话。在旁的妈妈焦急地想帮文文说下去,却又怕打断他的说话,令文文口吃的情况更厉害。

可能很多家长都遇过以上情况,究竟甚么是口吃?又有甚么方法可以矫正呢? 一般来说,口吃是说话不流畅,最常见的形式有:

  1.  词语重覆:如「我我我……食饭」
  2. 语句重覆:如「我唔钟意……钟意……钟意……食牛肉」;
  3. 声音无故拉长:「我……食…… 饭」 ;
  4. 声音窒塞: 「我(张开口但停顿)……食饭」。

此外,口吃的儿童在说话时有许多小动作,如缩头、眨眼、耸鼻等,有时甚至会避免与人有视线接触。

大部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三至四岁,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都曾经有过口吃的情况出现。在这时候,儿童一方面想表达的意思既丰富,句式又较长和较复杂;另方面由於构音动作尚未够纯熟,可应用的词汇还不够多,语句又不够长,引致儿童未能快而准地组织自己的意思,说话中的重复、停顿便在所难免。

面对这情况,家长或成人首先不要责备孩子,或直接纠正孩子的说话,因这只会增加孩子说话的压力。当孩子感到受压时,口吃又自然会出现,造成恶性循环。相反地,家长可鼓励孩子减慢说话的速度,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去构思、组织和回应,不要让孩子在催促下完成说话。

当孩子说话显得不流畅时,家长不要替孩子说完要说的话,也不要中途打断他,更重要的是避免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只要当作若无其事,让孩子继续完成说话就可。透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给儿童表达自己的意思。渐渐地,他们的口吃问题亦会随著年龄增加而减轻,但如果口吃情况持续半年仍没有改善,家长便应寻找言语治疗师的专业意见,让孩子能尽早得到合适的治疗。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师团队

返回


纠正儿童发音

「癫单,朵爸爸好靓呀!」「抵完豆癫可以滴打点呀!」看得一头雾水?还是见惯不怪?黄老师经常都会听到以上的「说话」,虽然间或能意会到学生所表达的意思,但经常需要反覆思考才能猜到。她终按捺不住,参加了一个由言语治疗师主讲的纠正幼儿发音的课程,希望了解儿童语音的发展及错误发音的纠正方法。

 透过工作坊,黄老师明白学生并非有意作弄她。原来语音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简单而言,一些能看见嘴型的语音较容易发出,如「爸」、「妈」、「他」等。相反,那些看不到嘴型或发音方法较难的语音会发展得较迟,如「加」、「呼」、「时」、「切」等。通常,儿童在五、六岁已能完全掌握广东话的语音,但有些个别情况,如发音器官结构异常(如:兔唇裂颚)、口肌动作不协调、听觉受损

或错误学习声音等,都会导致儿童发音错误。儿童最常见的发音问题分别有:将「沙」说成「打」、「花」说成「巴」、「狗」说成「豆」、「叉」说成「打」。

有没有改善方法?言语治疗师建议家长或老师在说话时,应尽量面向儿童,让小朋友清楚地看见她们的嘴型。有需要时可略为夸张嘴型,让儿童能看得更清楚,印象更深。有时家长或老师亦可利用触觉提示作辅导,让小朋友了解如何发出该语音。例如:发「呼」音时,将儿童的下唇轻轻按下,让上牙齿咬著下唇,然后鼓励儿童发音。

当儿童发出错误的语音时,家长或老师可将正确的发音读一次,但应避免指责儿童的发音错误,或重复说出儿童的错误发音。若儿童的发音问题较严重时,应立即寻找言语治疗师的帮助,让儿童能及早得到适当的训练。现在,当再有学生犯同样毛病时,黄老师都会很有耐性地用正确的发音方法示范他们的说话:「先生,朵花花好靓呀!」、「洗完手先可以食茶点呀!」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师团队

返回


自闭症与固执

有一名5岁小朋友,无论炎夏或寒冬,总坚持穿长袖衣服,纵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肯换上短袖衣服。对於他的固执,家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怀疑他有自闭症。一般儿童的固执与自闭症儿童究竟有甚么不同?

一般儿童的固执可能是性格使然,也有机会是个人理念、焦虑或缺乏安全感引起,他们的执著行为多仅止於某方面,而且可以改变。自闭症儿童的固执则是与生俱来,反映在多方面行为中,并很难改变。

自闭症儿童的固执可分三类:

  1. 思想固执:此种固执不一定显示於行为上,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特别喜欢吃面包,有些特别喜欢与小朋友玩,但个中原因,连自己也可能不明白。
     
  2. 行为固执:自闭症儿童喜欢有系统和秩序地处理周遭物件,最常见的是把玩具长长的排成一直线。有些孩子每次回到家后,都会用手摸一摸墙壁才会坐下,若突然不准许他摸墙壁,会出现烦躁或焦虑情绪。
     
  3. 流程上固执: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坚持固定路线上学,例如每次上学一定要乘坐地铁,甚至要坐在指定车厢,若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就哭闹不休:例如每天都是食过早餐后才换校服,若有一天流程次序转换,会即时大闹情绪。

大部份自闭症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加上与生俱来的固执思想,令固执的毛病更严重。他们对於任何程度的转变都不妥协,所以每当要面对新事物或转变时,往往因为无法以惯常的方式去面对,引起不安的情绪及抗拒表现。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协助自闭症学童融入主流专题(一):告别课室「抗战」

看完热卖一时的《深夜小狗神秘习题》。故事讲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青年克里斯多弗,他尝试仿效偶像福尔摩斯深入调查一宗小狗被铁叉刺死的离奇案件。克里斯多弗讨厌被人触碰身体,生气时会尖叫;拒绝接受所有黄色或棕色的东西,唯独对质数情有独钟。克里斯多弗的故事正好显示了自闭症人士的一些共同特徵,带出他们与一般人在思考方法和理解方面的矛盾。

天乐刚入读小一,与克里斯多弗一样,同样被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他的智能正常,对於主流小学的课程总算应付得上。新学年开课一个多月后,学校开始要求天乐做功课。天乐对於能有机会「做功课」表现得甚为雀跃和认真。

可能是因为对功课「太认真」,天乐每天交功课时总免不了与妈妈来一场「大战」。天乐无论如何也不肯把功课交给老师,老师越是好言相劝,他越是坚持,甚至大吵大闹。一轮安抚后,才得悉天乐的坚持,原来是因为他认为所有功课都是属於他的,因此他不会转交给任何人。

为此,老师尝试利用图画协助天乐理解收功课的意义及流程,并在收功课前预先提醒他及重温有关流程。另外,为免天乐误以为把功课交出等同「失去」,老师委任他为簿长,负责把功课送往教员室或课室,久而久之,天乐的行为问题大有改善。

天乐在学校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个别的例子。要让自闭症学童融入主流,关键在於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予以适切的协助。共融的学习环境建基於关爱和接纳,只要我们对自闭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自闭症学童有更多的接纳,再辅以简洁、清晰、具体及图像化的教学策略,他们也能愉快地学习!

撰文:青葱计划言语治疗师团队

返回


处理自闭症儿童和朋辈之间的社交困扰

这天,李太来到家长资源中心找社工倾诉烦恼:「自从患有自闭症的海芊入读主流小学,最令我担心的不是她的学业,而是她一些社交上不恰当的行为。」

海芊很喜欢蓄长发的女同学,每当见到她们,必热情地拥抱她们,并大力扯她们的长发。因此,女同学都很害怕学芊,不敢接近她,怕被她找上了,秀发必定遭殃。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社交的障碍,不太明白社交的礼仪和理解别人的意愿。加上个别的自闭症儿童还有些特殊的偏爱(如海芊对长发的钟爱),往往令他们在朋辈间不受欢迎。

以海芊为例,她拥抱女同学是出於对她们的喜爱,扯她们的头发是因为她对长发的偏好。海芊绝非要令同学不快,或是想攻击她们。要解决海芊的困扰,家长和老师首先要理解她在社交上的障碍;接著要思考如何帮助海芊发展恰当的社交行为,而当中必须得到同学的理解和接纳,才能帮助海芊。

具体的做法:家长和老师可透过社交故事,明确地告诉海芊,当见到她喜欢的女同学时,可以走近她们,亲切地呼唤她们的名字,并向她们微笑、点头问好,这才是她们愿意被亲近的方式;同时,要令海芊明白同学的头发,是她们身体的一部分,就算她如何喜爱,也只可以用眼睛欣赏,绝不能随便用手去触摸。

此外,再以具体的示范和角色扮演的训练,让海芊掌握与人亲近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校园生活中,得到海芊身边的同学鼓励和支持。当海芊用恰当的社交行为与她们亲近时,请给予正面的赞赏;假若海芊未能做到,就要婉转地提醒海芊应该怎样做,才令她们喜欢和接受。相较消极的闪避和排斥,朋辈之间的接纳和鼓励才是解决自闭症儿童社交困难的良策!

撰文: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返回


自闭症专题(三):我爱厨房

这个周末在「M记」快餐店偶然遇上了峰峰。记忆中,他是个个子矮小、内向而固执的孩手。最令人头痛的,是他对食物的偏执。

峰峰自小独爱吃即食杯面,对於其他种类的食物却点滴不沾。母亲「软硬兼施」,尽出奇谋,他才勉强应酬式的吃下一两口碎肉和青菜。那些令孩子为之雀跃的糖果、薯片及雪糕,亦难以令峰峰动心。

以峰峰对饮食的执著,在快餐店遇上他可算是「奇闻」。机会难逢,我当然要上前去「打探」一下,看见峰峰捧著一大杯新地一口一口的品尝,更感意外。

详细「打探」之下,得悉近半年峰峰偏食的问题有了突碰性的改善,一切源於一个以「亲子厨房」为主题的兴趣小组。这个「厨房」尝试以孩子喜欢的食物及烹调方法为出发点,鼓励孩子与家长合力制作有趣精致的小食。

经过一轮热身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不,再加入少量孩子抗拒的食物为食材,藉以提高孩子对各类食物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小组更以角色扮演及布偶活动,协助孩子抽离自我的固执性,以游戏形式纾缓孩子对食物选择的偏执。

事实上,偏食是自闭症儿童常见的固执行为表徵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味觉感知有别於一般人,对某种味觉特别偏爱而抗拒其他味道。不过,固执的孩子也爱游戏;再固执的孩子,在多元化且结合生活经验的活动下,也会放下偏轨,尝试窥探更新更阔的世界。同一天空下,每个孩子也可以享受生活的乐趣、细味世界的点滴!

撰文: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返回


解决孩子偏食问题有法

台湾最近有调查发现,每三个受访的儿童当中就有一个偏食,而偏食的儿童中有三成会有便秘的问题。除了营养失衡,长期偏食可能更会影响脑部与身体肌肉的发育,导致体型偏胖、身高较矮,甚至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等。我们的学童当中不少也有偏食的习惯,经过我们老师和家长们的努力,很多也能慢慢把偏食的恶习改变过来,以下是一些供家长参考的实用小贴士。

首先是改变食物的外观,藉此吸引孩子进食,假如孩子讨厌进食蔬菜,家长不妨动动脑筋,尝试改变蔬菜的摆放方法,例如将蔬菜摆放成得意有趣的形状,让孩子有新鲜,或许这就会增加他进食的意欲。其次是逐步增加进食的份量,刚开始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只进食少量他抗拒的食物,让孩子轻易达成目标,从中获得成功感,之后逐渐增加进食的份量。有了之前的经验,孩子或许不会再抗拒进食某种食物。

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家庭环境,例如全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吃,因为若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吃水果,但是自己却对水果敬而远之,自然欠缺说服力。若家长能以身作则,自会对孩子起到鼓励作用。另外,家长又不妨与孩子一起烹煮他抗拒的食物,例如利用蔬菜来制作沙律,孩子有份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自然有兴趣想尝一尝。

家长亦可善用坊间的图书及绘本等,甚至购买食物模型,向孩子讲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对身体的好处,让孩子增加对有关食物的认识,有助减低孩子对某种食物的抗拒感。

处理孩子的偏食问题的确令家长头痛万分,但只要家长动动脑筋,再加点创意,情况总会有改善。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自闭症专题(四):父母最强

最近认识了一位名叫娴淑的家长。她人如其名,高佻清秀,总爱穿长裙子及素色恤衫,举止甚是端装娴淑。奇怪的是,娴淑近日大部分时间也戴上口罩,在好奇心驱使下,决定上前慰问一下这位「靓妈妈」。

娴淑的声音有点唦哑,原来她患上了感冒,而且久-病未愈,更熬出个声带发炎。闲谈间,她提到儿子子轩近日的情况令她心力交瘁。子轩似乎有意冲著娴淑而来,在中心(早期特殊幼儿中心)的表现还好;但每当娴淑到中心接他放学时,子轩便如「变脸」般赫然大吵大闹,处处与她作对。

娴淑对於这种长期抗争已感到疲惫不已,加上近日与丈夫的关系出现问题,「内忧外患」,难怪会熬出病来。

娴淑原本是位会计师,高薪厚职。婚后生下子轩,一切似乎来得很圆满。无奈及后子轩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对娴淑而言,是个难以承受的事实。她曾怨过、恨过、自责过、哭过......但却从没放弃过。纵使儿子的情况反覆,娴淑还是耐心的撑下去。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儿子,娴淑决定放弃原来会计师楼的工作,成为「全职妈妈」。可知道照顾自闭症孩子是个「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旅程,除了父母凭藉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还有谁能有这份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呢?

以娴淑的故事作为自闭症专题的尾声,是特意以世上最伟大的「爱」作结。他们对子女无私的付出、坚持及期盼,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动力。孩子的一颦一笑,牵动著父母的情绪;孩子点点的进步,已是父母最大的鼓励。

那管在不少人眼中,自闭症孩子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笔者相信父母的爱也能直抵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最真挚的温暖。在关注自闭症孩子之余,我们可有预留一角,关怀这群奋战中的家长呢?

撰文: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返回


自闭童小贴纸帮大忙

每年七八月当我与「自闭症儿童小一预备班」毕业的家长会面时,我都感受到家长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喜的是孩子终可入读主流学校,忧的是孩子能否顺利融入将来的学习生活。在小一适应问题上,特别是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除了学科能力外,他们的自理能力也不容忽视。

学童升上小学后,要独自应付很多日常生活的问题。当中以用膳和收拾书包最为老师头痛。小学生在午膳时,都会使用餐垫,避免弄污台面。一般学童都会用橡皮圈把餐垫卷起以便收藏,但有些餐垫的质地较硬,卷起后容易变形。由於部分自闭症儿童在动作计划、整合步骤方面较弱,要求他们处理饭盒和餐具的同时,又要应付随时卷曲回弹的餐垫,一不留神便会把饭盒弄翻。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的幼儿导师都会给妈妈一些自理小贴士。例如家长大可利用卡通公仔贴纸作视觉提示,预先在毛巾盒、水壶等重物上贴上贴纸,然后在餐垫的左、右上角贴相同的贴纸,教导孩子按贴纸图示配对摆放。此举除可令餐垫平伏外,更有助儿童有效地处理分布在台面上的物件,避免意外打翻物件,减少用餐时的混乱。

在收拾书本方面,自闭症儿童在归纳类别的理解能力较弱,容易混淆不同颜色的书簿封面,要求他们按时间表收执拾课本具有一定困难。家长可按各科课本和相关习作、练习簿等归类,然后在书角、簿角上贴上相同的贴纸以作识别及归纳,避免儿童收拾书本时有所遗漏。

协康会即将8月中旬举办升小适应讲座,尚有小量座位,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参加,为子女升小作好准备。

撰交: 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自闭儿升小一 : 家长心理准备三步曲

自闭儿童在主流小学适应得吃力,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家长应早作心理准备与孩子同行。首先,家长要真正接纳和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然后再看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学科要求,还是日常上课流程如抄手册、排队等,来判断孩子能否应付得到。家长若发现孩子的能力与学校的要求有距离,便应好好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甚至考虑孩子入读该小学是否最理想的安排。

家长定好对孩子的期望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家长的参与。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训练,必需配合家居训练才会事半功倍。我们的大部份训练课程也附设家居训练,简单如抄手册,家长回家后应与孩子一起检视手册的内容,教导孩子学会类化抄手册和交功课的技巧到将来的学习生活之中。从我过往的经验中,有家长积极配合的学童,在各方面的表现明显进步得较快。

第三步就是信任。家长要信任学校的安排、信任孩子的能力、信任自己的付出。很多时候,家长都渴望尽快看到训练的成果,但孩子的进步除了受以上的因素影响外,还有家长无比的耐性。我明白家长的心情,孩子在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小一预备课程,家长当然想孩子样样也学会;我们安排课程时也要兼顾目标优次,按孩子的进度再作调整,续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到孩子的「火喉」差不多时,家长自然见到成果。举例,中心安排学童在下学期才学习午膳的技巧;家长对此多表示怀疑。原来,我们是希望先为学童打好学习基础才有此安排。最近,家长喜孜孜地告诉我,孩子在家中吃饭时已能应付自如,相信在学校也可以自行用膳了。可见,家长的信任及配合至为关键。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


以柔制刚

在无数次的学校讲座中,不少老师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当遇到患有「专注力缺乏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学生时,有束手无策的无奈,每一天的课堂就如一场挑战。我明白这些老师的感受,患有ADHD 的学生很难如一般学生一样,懂得自动地从错误中汲取径验,若将一般教导学生的技巧运用於这些学生上,效果很难奏效,难怪老师旁徨无助。

其实,老师要协助这些学生,首要是持有正确的态度――无限的包容及原谅。确实地患有ADHD学生的行为问题并非一时三刻可解决,再加他们对控制自我的行为及情绪有困难;若老师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负面的方法及态度去对待这些学生,结果便是火星撞地球,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时刻抱著宽恕的心,老师亦需要明白自己是患有ADHD学生的「行为教练」,要不时向他们的行为提供即时的回应,如当学生作出正面行为时便多加称赞及鼓励,并明确说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临床的经验指出,即时的回应,往往比说教或责骂更能有效地规范这些学生的行为。作为这些学生的「行为教练」,须避免只用「惩罚」的方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对於一般学生而言,惩罚方式只能起阻吓作用。但对於这些「特别」的学生,惩罚的方式不但会引起他们对老师的敌视,亦会令他们作出更多的负面行为以示反抗或报复。避免用惩罚方式,老师可先尝试将学生的问题行为「正面化」,例如上课时遇有学生经常大声说话时,老师应

避免对学生说:「不应大声说话」,改为「上课时应安静听讲」;每当学生能做到这正面行为时,老师便须立即予以称赞及奖励。当老师能贯彻及持久地实行这方法,学生很多时都会多作正面的行为,负面的行为亦会相应减少。

总括而言,教导这些学生须「以柔制刚」,多用正面的态度及管教方法,切忌「以暴易暴」,这样便能减少患有ADHD学生在课室里的行为问题。

撰文: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返回


正面看「专注力缺乏及过度活跃症」

自从本栏提及「专注力缺乏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行为及表徵后,收到不少家长的查询,并表示令到他们头痛的,不但是子女的学业,还有不断恶化的亲子关系。问有甚么方法可以改善。

患有ADHD的小朋友的「异常」行为,经常为家人带来困扰,令到家人既气愤又无奈。经屡劝无效后,父母面对的态度多是两大极端。一是或打或骂,一是不肯接受事实。无论何者,都是负面的行为,只会令子女的反叛行为加剧,最终与家庭的关系恶化。

很明白家长的心情,但无论如何,家长必须忍耐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协助子女如何面对才是当务之急。现时,治疗ADHD方法以药物为主,再辅以管教训练(Parenting Training)。

药物可以抑制小朋友的活动量及冲动行为,管教训练可以减低孩子反叛行为的出现机会,从而改善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我建议家长参加「过度活跃症家长管教技巧」小组,家长可从中得知很多有关ADHD的资讯和正确观念。

研究指出若家长多加注意小孩正面的行为及作出适当的鼓励,孩子作正面行为的机会也相应地增加。就此,家长管教技巧小组的导师还会教导家长如何加强子女的正面行为及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计划,并於每次小组中,监察计划执行的进度,有需要时作出及时的修订。

藉著家长管教技巧小组,家长可获得正面的管教训练技巧,减少与患有ADHD的子女的争执机会,令到家庭关系更和谐和亲密。

撰文:青葱计划心理学家团队

返回


训练儿童专注力基本法

良好的专注力是儿童完成事情及学习新事物的重要基础,惟许多儿童在学习时会「坐唔定、周身郁、无时停」,好像做甚么事物都只有三分钟热度,以致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不少研究证实,专注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曾有一名小朋友的聆听记忆较弱,很难记住事件的次序,例如在四个次序中,只能记到一至两个次序,但经过多次训练后,却能记住全部四个次序,学习表现也进步了不少。

专注力有很多种,本文先向家长介绍最基本的两种:观察力和记忆力(包括视觉及聆听方面),两者皆直接影响儿童其他的专注力发展。观察力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及课堂上,运用视觉观察力找出事物的异同。若此能力较弱,就会出现如妈妈戴了副新眼镜,孩子却未能察觉。

记忆力则可以分为视觉记忆力及聆听记忆力两种。有些儿童的视觉记忆力较弱,例如对摆放物件的位置或黑板上刚被老师擦掉的字,往往过目即忘。聆听记忆力弱的儿童,许多时候好像听不到指示,予人做事有头无尾,混乱无章之感。

三至六岁是幼儿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最适合培养其观察力。家长应把握机会从小训练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日常与孩子多玩一些简单的视觉游戏,例如让孩子比较两幅图画中的物件或人物不同之处,又或从文章中圈出指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可要求孩子记著在一些图片中,相同物件、动物、人物出现的次数(以4-6次为合),从而训练视觉记忆力。

撰文:青葱计划总经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