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專家文章分享
幫孩子做情緒小主人
幫助孩子做情緒的小主人,是現代父母面對的教養難題之一。很多家長也表示孩子害怕在比賽或遊戲中輸掉;家長便刻意讓孩子玩一些難度不高的遊戲,或讓孩子做贏家,藉著成功的經驗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可是,孩子的自信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給勝利沖昏頭腦,一旦輸了,更經不起打擊......(查閱全文)
提升口肌能力由改變孩子的進食進飲習慣開始
過份照顧和保謢,或會延誤了孩子的口肌發展。進食能力與語音發展關係密切,兩者都需要口部肌肉的活動和協調能力。在我們接觸的個案中,語言發展遲緩又同時有進食問題的幼兒屢見不鮮......(查閱全文)
口吃影響兒童自信心
口吃不但令兒童尷尬,亦可能影響兒童的社交和信心,若不予以糾正,兒童成長後會特別害羞、內向和自卑,不願意與人溝通。究竟什麼是口吃?家長可以怎樣幫助有口吃的孩子?......(查閱全文)
為幼兒建構一條樂「語」路
要啟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與溝通動機,持續的家居訓練十分重要,若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與幼兒有技巧地溝通,對提升幼兒的溝通能力肯定有幫助。何謂「有技巧地溝通」?其實家長與幼兒溝通是有很多秘訣的,秘訣之一是「4S技巧」,即「Say Less」(簡短)、「Stress」(強調重點)、「Go Slow」(慢慢說)以及「Show」(提示)……(查閱全文)
認識發展性協調障礙
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其他症狀包括手指運用欠靈活,做簡單動作如綁鞋帶也有困難,常常碰跌物件;不喜歡用餐具,寧願直接用手拿食物吃;寫字時字體潦草等。若孩子到兩歲至六歲時出現以上情況,請不要輕率地以為孩子只是「論盡」或「笨手笨腳」。發展性協調障礙是其中一種特殊學習障礙,一般在兒童6至12歲間確診,成因未明,但患者的智能完全正常,絕非因腦部受損所致,肢體出現不協調的症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查閱全文)
我不要做超級BB!
作為一個兒科物理治療師,我對兒童肥胖的問題非常關注。有機會與在醫院工作的物理治療師討論他們正在處理的減肥個案,很多同業反映被轉介到醫院的兒童很多已經「很肥」(即遠超出正常的範圍),要他們一下子改變飲食習慣及做從來很少做的運動,學童需要很大的自控能耐……(查閱全文)
注意超重幼兒!
想避免你的子女花大量金錢及時間減肥,你必需在他們幼兒時期便開始做功夫。美國小見科醫學會的期刊《Pediatrics》在零六年九月一期的報道中指嬰兒過肥的問題,未必會隨著其成長而消失﹔身體較重的嬰兒在青少年時期超重的機會是較高的,並發現年僅兩歲的學前幼兒如果過胖,他們在十二歲時體重超標的機會率將是其他孩子的五倍……(查閱全文)。
超重對兒童骨骼的影響
超重對兒童成長中的骨骼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扁平足便是常見例子。扁平足的形成是因腳部的小骨塊組成的足弓弧度過小。由嬰兒開始至14歲左右,腳部的足弓便慢慢地形成,其弧度的大小受著幾個因素影響,包括組成骨塊的形狀、周圍韌帶的韌度及環繞骨塊的肌肉的肌耐力,還有兒童身體的重量……(查閱全文)。
BB都要「Aerobic」
如果你的子女在幼兒期已經過重(身體質量指數18至20),你便要留心了,因為很多外國研究顯示若兒童的體重在幼兒期時已超過標準,到了成年時很大機會亦是超重一族。體重漸漸上升本來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如果在此期間,幼兒所攝取的熱量遠較其成長所需的多,便會積聚過多的脂肪……(查閱全文)。
做個最Fit BB
我們的Playgroup一直備受家長歡迎,主要因為是由資深物理治療師和幼兒導師帶領。當幼兒在玩耍時,治療師會從旁觀察幼兒整體的發展是否符合一般的成長指標,若發現個別幼兒表現稍遜時,治療師會向家長提出建議,有需要時提供轉介服務。可見Playgroup 除了可提升幼兒的感知、平衡、社交反應、自理、自信,更是識別幼兒能力的有效途徑;還有BB愈玩愈fit之餘,連家長也愈來愈精靈……(查閱全文)。
不要遺漏了AQ及EQ
婷婷是資優學童,擁卓越理解和推理能力,事事要求完美,好勝心特強,學業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婷婷不喜歡上學,因沒同學願意與她做朋友。原來婷婷不但對自己要求高,與人相處時也總是自以為是,例如與同學合作做專案時,她總認為同學找的資料不夠水平,而向同學大發脾氣。久而久之,沒同學肯與她一組,婷婷感到很沮喪。婷婷的媽媽很擔憂,不知如何幫助女兒……(查閱全文)
做沙律 學AQ
《跨越逆境之旅》一書內提出不少自閉症兒童由於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較弱,面對困難時不懂分析原因,更遑論解決方法。自閉症兒童往往以發脾氣來換取別人的遷就或採取放棄的態度。書內更有系統整理出如何透過一些簡單的遊戲來培養自閉症兒童的AQ,隨手拈來一些例子與大家分享一下……(查閱全文)。
AQ與解難能力
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活動時,同學們需合作從雜誌上找出指定的五款食物的圖片,並貼在畫紙上向其他同學介紹。然而,浩浩只自顧自地尋找他喜歡的薯片圖片,當老師阻止他時,他便大哭大鬧,未能與同學合作完成有關的工作。浩浩的問題並不在於他的學習能力,而是他的「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較差……(查閱全文)。
數學障礙﹕10 - 5 = ﹖
這條簡單的數學問題,應該難不到6、7歲的學童。但即將升讀小二的朗朗搜索枯腸也答不對。朗媽媽說,朗朗自小已不喜歡數字,舉凡與數字有關的遊戲都拒絕參與。幼兒愛唱的數字歌,朗朗永遠弄不清數字的次序,未唱到一半便放棄了。朗朗6歲時仍不懂看時鐘,又經常忘記自己生日日期……(查閱全文)。
留意孩子做功課速度
兒童寫字慢有很多原因,若速度明顯較同齡者慢,家長首先要觀察子女是否缺乏寫字的動機,例如害怕或不喜歡寫字。大部份兒童學習時都易受外在環境影響,以致專注力下降,家長可安排子女於安靜的環境做功課,減少騷擾。若經過調適後,子女做功課的速度仍沒有改善,家長便要留意子女有沒有下列情況......(查閱全文)
坐得正 寫得好
每一個家庭都會有一張飯桌,但大部分家長都忽略為子女添置一張合適的書桌和椅子。為了暸解學生的家居學習狀況,我們的幼兒中心有定期派職業治療師到個別學童做家訪,同事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共通問題,大部分家庭沒有一張標準的書桌,可以讓學童舒適地做功課和溫習,無怪學童不喜歡做功課,嚴重的更會影響學童的坐姿、手部功能、及視力的發展……(查閱全文)。
聽唔掂﹖講唔明﹖
一般來說,有語言障礙的學童的學習困難有四方面:(一)說話內容較含糊和未能掌握適當的會話技巧,影響社交能力;(二)口語能力往往會影響書寫的能力,所以他們在造句或作文時,通常詞不達意,內容趨平淡,較少會有生動的描繪;(三)聽覺記憶短暫,很快便忘記老師的指示,需要老師多番重覆和講解才能明白;(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一些隱喻或抽象的詞句,如比喻、成語或推理等,因此語文理解能力較差……(查閱全文)。
為甚麼我的孩子仍未懂說話﹖
麗媽媽意識到原來自己只著重照顧小麗的起居飲食,但卻甚少與小麗交談,引致小麗的表達能力較弱。於是麗媽媽與小麗接受了數節言語治療堂,從中學習不同的語言刺激技巧,如主動告訴小麗身邊的事物、要求小麗多用聲音/說話表達自己的需要、示範適當的說話等。隨著麗媽媽認識更多語言發展過程和輔導方法,她漸漸掌握與小麗交談和遊玩的技巧,並透過遊戲鼓勵小麗說話……(查閱全文)。
舌頭頭頭……打結?
口吃的兒童在說話時有許多小動作,如縮頭、眨眼、聳鼻等,有時甚至會避免與人有視線接觸。大部分兒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三至四歲,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都曾經有過口吃的情況出現。在這時候,兒童一方面想表達的意思既豐富,句式又較長和較複雜;另方面由於構音動作尚未夠純熟,可應用的詞彙還不夠多,語句又不夠長,引致兒童未能快而準地組織自己的意思,說話中的重複、停頓便在所難免……(查閱全文)。
糾正兒童發音
原來語音發展是有先後次序的。簡單而言,一些能看見嘴型的語音較容易發出,如「爸」、「媽」、「他」等。相反,那些看不到嘴型或發音方法較難的語音會發展得較遲,如「加」、「呼」、「時」、「切」等。通常,兒童在五、六歲已能完全掌握廣東話的語音,但有些個別情況,如發音器官結構異常(如:兔唇裂顎)、口肌動作不協調、聽覺受損或錯誤學習聲音等,都會導致兒童發音錯誤……(查閱全文)。
自閉症與固執
有一名5歲小朋友,無論炎夏或寒冬,總堅持穿長袖衣服,縱使熱得滿頭大汗,也不肯換上短袖衣服。對於他的固執,家人都難以理解,甚至懷疑他有自閉症。一般兒童的固執與自閉症兒童究竟有甚麼不同?
協助自閉症學童融入主流專題(一):告別課室「抗戰」
可能是因為對功課「太認真」,天樂每天交功課時總免不了與媽媽來一場「大戰」。天樂無論如何也不肯把功課交給老師,老師越是好言相勸,他越是堅持,甚至大吵大鬧。一輪安撫後,才得悉天樂的堅持,原來是因為他認為所有功課都是屬於他的,因此他不會轉交給任何人……(查閱全文)。
處理自閉症兒童和朋輩之間的社交困擾
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社交的障礙,不太明白社交的禮儀和理解別人的意願。加上個別的自閉症兒童還有些特殊的偏愛,往往令他們在朋輩間不受歡迎……(查閱全文)。
自閉症專題(三):我愛廚房
近半年峰峰偏食的問題有了突碰性的改善,一切源於一個以「親子廚房」為主題的興趣小組。這個「廚房」嘗試以孩子喜歡的食物及烹調方法為出發點,鼓勵孩子與家長合力製作有趣精緻的小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加入少量孩子抗拒的食物為食材,藉以提高孩子對各類食物的接受程度……(查閱全文)。
解決孩子偏食問題有法
台灣最近有調查發現,每三個受訪的兒童當中就有一個偏食,而偏食的兒童中有三成會有便秘的問題。除了營養失衡,長期偏食可能更會影響腦部與身體肌肉的發育,導致體型偏胖、身高較矮,甚至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等……(查閱全文)。
自閉症專題(四):父母最強
嫻淑原本是位會計師,高薪厚職。婚後生下子軒,一切似乎來得很圓滿。無奈及後子軒被診斷為患有自閉症,對嫻淑而言,是個難以承受的事實。她曾怨過、恨過、自責過、哭過......但卻從沒放棄過。縱使兒子的情況反覆,嫻淑還是耐心的撐下去。為了一心一意照顧兒子,嫻淑決定放棄原來會計師樓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可知道照顧自閉症孩子是個「十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旅程,除了父母憑藉對子女那份無私的愛,還有誰能有這份勇氣和毅力堅持下去呢?……(查閱全文)。
自閉童小貼紙幫大忙
每年七八月當我與「自閉症兒童小一預備班」畢業的家長會面時,我都感受到家長既興奮又擔憂的心情,喜的是孩子終可入讀主流學校,憂的是孩子能否順利融入將來的學習生活。在小一適應問題上,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除了學科能力外,他們的自理能力也不容忽視……(查閱全文)。
自閉兒升小一 : 家長心理準備三步曲
自閉兒童在主流小學適應得吃力,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家長應早作心理準備與孩子同行。首先,家長要真正接納和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然後再看看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無論是學科要求,還是日常上課流程如抄手冊、排隊等,來判斷孩子能否應付得到……(查閱全文)。
以柔制剛
除了時刻抱著寬恕的心,老師亦需要明白自己是患有ADHD 學生的「行為教練」,要不時向他們的行為提供即時的回應,如當學生作出正面行為時便多加稱讚及鼓勵,並明確說出他們做得好的地方。臨床的經驗指出,即時的回應,往往比說教或責罵更能有效地規範這些學生的行為……(查閱全文)。
正面看「專注力缺乏及過度活躍症」
研究指出若家長多加注意小孩正面的行為及作出適當的鼓勵,孩子作正面行為的機會也相應地增加。就此,家長管教技巧小組的導師還會教導家長如何加強子女的正面行為及制定一套有效的獎勵計劃,並於每次小組中,監察計劃執行的進度,有需要時作出及時的修訂……(查閱全文)。
訓練兒童專注力基本法
良好的專注力是兒童完成事情及學習新事物的重要基礎,惟許多兒童在學習時會「坐唔定、周身郁、無時停」,好像做甚麼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以致影響了學習的成效。不少研究證實專注力是可以後天培養……(查閱全文)。
幫孩子做情緒小主人
幫助孩子做情緒的小主人,是現代父母面對的教養難題之一。有見身旁不少家長因為疼愛子女,害怕挫折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而不自覺地做出過份保護的情況,兒童長大後更加無法面對挫折。很多家長也表示孩子害怕在比賽或遊戲中輸掉;家長便刻意讓孩子玩一些難度不高的遊戲,或讓孩子做贏家,藉著成功的經驗來增加孩子的自信。可是,孩子的自信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給勝利沖昏頭腦,一旦輸了,更經不起打擊。
有些孩子面對失敗時會大哭大鬧,有些中途離塲,或拒絕嘗試新挑戰。這反映了兒童太在意比賽的結果,忽略了過程的趣味;他們不接受失敗,面對挫折時會出現逃避行為。幫助兒童控制及管理情緒,可從改變兒童對遊戲的想法開始。家長可以示範如何享受遊戲過程,多欣賞孩子在過程中的表現;例如說:「剛才你那一步棋很高明,我也沒有想過可以這樣的。」又或者:「爸爸很欣賞你的耐性和心思。」當兒童因為輸了而不開心,家長可以先冷靜,然後反映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例如說:「爸爸知道你因為輸了這一回而很失望…」,再鼓勵孩子再次嘗試,明白遊戲未結束也有勝出的機會。讓孩子經歷勝利,也經歷失敗,明白比賽有勝有負,學習樂觀積極面對困難。
接下來,家長便要培養孩子日常的解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用搶先為孩子移除一切困難。例如,孩子在學校抄漏了家課,給老師責罰時,家長無須搶先為孩子解釋、希望老師撤銷懲罰。要知道寫家課冊是學生的責任,家長強出頭只會令孩子錯失培養責任感的機會。在過程中,家長給予孩子情緒支持及引導其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提升口肌能力由改變孩子的進食進飲習慣開始
「港孩」課題成為城中熱話,外出用膳時,常常看到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當侍應端上食物後,很多父母不假思索就揮動自備剪刀,把原本賣相精緻的佳餚,剪得細碎,然後一羹接一羹的把食物送到孩子嘴巴裏。孩子不用動一根指頭,也不需怎麼咀嚼,便能吞下食物。大家有沒有想過,如上述的過份照顧和保謢,或會延誤了孩子的口肌發展。進食能力與語音發展關係密切,兩者都需要口部肌肉的活動和協調能力。在我們接觸的個案中,語言發展遲緩又同時有進食問題的幼兒屢見不鮮。
幼兒自出生以後,口部肌肉會隨着年齡及進食經驗而不斷發展:由嬰兒期飲奶,至幼兒期進食固體食物、用杯進飲,幼兒的下顎、嘴唇及舌頭活動能力都要不斷進步,才能有效地咀嚼食物和進飲;例如,當咀嚼食物時,透過下顎咬合動作,面頰肌肉的力度得以提升,使幼兒能由咀嚼半固體和較軟的食物,發展至進食不同質感的固體食物。與此同時,口肌能力得以發展,正好配合幼兒語音的發展所需。
要促進孩子的口肌發展,家長可以由改變幼兒的進食進飲習慣開始。一般來說,約九個月大的幼兒已可逐步進食粒狀食物(如:蕃茄粒),一歲半幼兒已能進食較硬的固體食物(如:雞肉、粗粒紅蘿蔔),兩歲幼兒開始能進食成人的飯餸。在進食過程中,父母可按幼兒的能力漸次提升食物的大小及軟硬度。對於剛開始咀嚼固體食物的幼兒,家長可嘗試把食物放在幼兒的大牙中間,方便咀嚼。每次轉變食物質地時,可由小量(如一湯匙)開始,待幼兒適應後才增加份量。
家長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幼兒不同的進飲經驗,例如:兩歲的幼兒已能用飲管進飲,約三歲的幼兒能自行用杯,不會弄瀉。父母可按幼兒的能力給予不同黏稠度的飲料,並避免只用匙羹或奶瓶餵幼兒進飲。若懷疑幼兒有口肌發展問題或吞嚥障礙,應諮詢言語治療師的意見。
下次替孩子剪碎食物前,請想一想,是否也同時「剪掉」了讓孩子鍛鍊口部肌肉的機會呢?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團隊
口吃影響兒童自信心
有口吃的人每說一句話,開始的時候會很難發出聲音,一旦發出聲音又會很突然和急速、說話時不斷重複單字如「我我我……食飯」、會將字音拖長如「朶/f-f/花好靚」、重覆語句,如「我去我去我去……食飯」、聲音窒塞,如「我(停頓)……食飯」。口吃不但令兒童尷尬,亦可能影響兒童的社交和信心,若不予以糾正,兒童成長後會特別害羞、內向和自卑,不願意與人溝通。究竟什麼是口吃?家長可以怎樣幫助有口吃的孩子?
兒童在三、四歲時最容易有口吃。此年齡期的兒童語言發展最為活躍,但又尚未發展成熟,說話時構音動作還不夠協調,詞彙數量又不足夠,所以當需要表達的意思很豐富時,兒童未能快而準確地把思想組織起來,說話便會斷斷續續,這些情況是正常的。正如不少人在緊張壓力下也會出現口吃,但很快便會回復正常。
要避免由正常的說話不流暢階段演變成真口吃,家長們不要過份緊張,更不要對孩子嚴加糾正和懲罰,以免給他們帶來心理壓力,更留意本來是不自覺的口吃,造成日後對說話的恐懼。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減慢說話的速度,給予足夠的時間表達,千萬不要代孩子說出想說的話,也不要中途打斷或催促。只要製造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孩子便可以慢慢改善說話不流暢的現象。
若兒童持續半年或以上有前述徵狀,又在說話過程中,常會伴隨一些怪異的臉部表情和動作,加上有家族史,便應及早帶子女接受言語評估。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為幼兒建構一條樂「語」路
要啟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與溝通動機,持續的家居訓練十分重要,若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與幼兒有技巧地溝通,對提升幼兒的溝通能力肯定有幫助。
何謂「有技巧地溝通」?其實家長與幼兒溝通是有很多秘訣的,秘訣之一是「4S技巧」,即「Say Less」(簡短)、「Stress」(強調重點)、「Go Slow」(慢慢說)以及「Show」(提示)。家長要令幼兒明白並掌握其說話的重點,首要當然是說話精簡,長話短說,避免冗長地表達意思;其次是強調重點,意思要清楚易明;同時,要注意減慢說話速度;並多利用視覺提示,用手勢或動作來配合要說的話。
「4S技巧」之後就是「貓頭鷹法」,即「OWL」,「O」是「Observe」(觀察),家長應好好留意孩子的喜好及想法等;「W」即「Wait」(等候),家長向孩子說了一句話後,不要立刻緊接著說下一句,應耐心等待孩子回應,否則家長也無從得知到底孩子是否明白她的說話;「L」即「Listen」,除了「說」之外,家長當然也要善於運用一對耳朵,細心聆聽孩子的說話,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
除了「4S技巧」及「貓頭鷹法」外,「
家長持續利用這些秘訣跟孩子溝通,可有助孩子培養良好的溝通技巧。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認識發展性協調障礙
別以為小孩子跌跌碰碰很平常,若孩子到了四、五歲,走路仍然時常跌倒,步履不穩,奔跑速度緩慢,玩捉迷藏及紅綠燈等遊戲時跑得不夠快,永遠「包尾」,便要多加注意,因為小孩子可能患上了「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非腦受損所致
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其他症狀包括手指運用欠靈活,做簡單動作如綁鞋帶也有困難,常常碰跌物件;不喜歡用餐具,寧願直接用手拿食物吃;寫字時字體潦草等。若孩子到兩歲至六歲時出現以上情況,請不要輕率地以為孩子只是「論盡」或「笨手笨腳」。發展性協調障礙是其中一種特殊學習障礙,一般在兒童6至12歲間確診,成因未明,但患者的智能完全正常,絕非因腦部受損所致,肢體出現不協調的症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
這類兒童一般都抗拒體能活動,因而較難跟同輩建立友好關係,甚至被他們取笑。此外,由於他們的字體欠整齊及清楚,做功課及測驗考試時會失去不少分數,直接影響學業成績。長遠來說,發展性協調障礙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生活、情緒及自信心。
家長發覺孩子走路的姿勢不好,時常「寒背」,坐的時候背部又彎曲,應盡早向物理治療師求助,如能及早識別及作出改善,有助兒童建立良好的行為表現及自我形象。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我不要做超級BB!
早前各大新聞報道一個體重是同齡兒童三倍的英國男孩,他在電視上很「論盡」 地跳彈床,報道還說他很容易氣喘。如果有留意的話,這類幼年肥胖的報道不論在香港或外國,差不多每一個月都有,可是肥胖的問題並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嚴重。按本港衛生署06年11月的資料,2005年至06學年的小學生肥胖率較1997至98年高出3個百分點,差不多5個兒童中便有一個超重,反映雖然有公眾健康教育及不少的兒童減肥課程在市場上推出,但成效未見顯著。
作為一個兒科物理治療師,我對兒童肥胖的問題非常關注。有機會與在醫院工作的物理治療師討論他們正在處理的減肥個案,很多同業反映被轉介到醫院的兒童很多已經「很肥」(即遠超出正常的範圍),要他們一下子改變飲食習慣及做從來很少做的運動,學童需要很大的自控能耐,加上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功課多、考試多、Project多,學童只能在暑假才一窩蜂地參加減肥班,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成效的確有限,更很可能在暑假之後「打回原形」。
減肥其實是一個很被動的方法,主動的方法應該是「體重控制」,在兒童的體重未到危險邊緣,父母便應有所防備。別以為問題只是由小學開始,正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請你留意一下街上六歲以下的幼兒,不少已有「肚腩仔」,他們的手指「脹脹」的,對薯片及高糖飲料愛不釋手,還有超高營養奶粉,亦做成了不少「超級」BB,他們的「節瓜手」和「節瓜腳」,看起來的確是十分可愛,誰不知他們的健康正慢慢受到蠶食。家長應及早注意,別步向肥胖的陷阱。話雖如此,我相信部分家長都未必認同有超肥幼兒的存在,因為多數人會覺得幼兒應該是肥的,接下來將分享國際衛生組織的資料,為大家說明超肥幼兒的定義。
撰文﹕青蔥計劃物理治療師團隊
注意超重幼兒!
想避免你的子女花大量金錢及時間減肥,你必需在他們幼兒時期便開始做功夫。
美國小見科醫學會的期刊《Pediatrics》在零六年九月一期的報道中指嬰兒過肥的問題,未必會隨著其成長而消失﹔身體較重的嬰兒在青少年時期超重的機會是較高的,並發現年僅兩歲的學前幼兒如果過胖,他們在十二歲時體重超標的機會率將是其他孩子的五倍。
計算幼兒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是一個較客觀的方法去了解幼兒的身體重量與身高比倒是否配合,而不只是單以體重或者是體形而決定幼兒是過肥或是過瘦。計算的方法是以體重(千克)/身高(米)x身高(米)。所得的指數越高代表越肥。
幼兒的BMI由一歲至三歲會有一些輕微的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身高的增長快過體重。由四歲開始,BMI便漸漸升高直至成年,所以18歲前不同年歲的BMI的正常範圍都不同。
此外,不同種族的兒童的身高體重比例有別,所以釐定肥胖的BMI數字也會有些不同。以2000年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發表的一個有香港兒童數據在內的BMI作參考,一個6歲以下的幼兒的BMI如達18至20便屬於過重及癡肥。
要BMI準確,體重及身高必須準確,注意幼兒在病後體重通常會下降,所以一般都不應以病後的體重作準。很多人已熟悉身體過重對健康的影響,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窒息症等等。
撰文﹕青蔥計劃物理治療師團隊
超重對兒童骨骼的影響
超重對兒童成長中的骨骼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扁平足便是常見例子。
扁平足的形成是因腳部的小骨塊組成的足弓弧度過小。由嬰兒開始至14歲左右,腳部的足弓便慢慢地形成,其弧度的大小受著幾個因素影響,包括組成骨塊的形狀、周圍韌帶的韌度及環繞骨塊的肌肉的肌耐力,還有兒童身體的重量。
在今年2月的有關報道中,美國的足部及關節專家警告,兒童癡肥對其腳部可能造成永久損害。由於骨骼在14至17歲才完全成長,在此年齡之前,若身體超重15至20磅都可能令腳橋「超標」受壓而導致扁平足。此外,大部分癡肥的兒童平時極少做運動,運動量減少使肌肉的肌耐力及次數減低而引致扁平足出現。根據日常的觀察,癡肥的兒童一般站立時都會凸出腹部、大腿分開,令膝關節過度伸展,使腳掌的內側受力,加大腳橋的壓力。扁平足對兒童的影響除了外觀外,還可能影響活動時的平衡力,成長後亦有機會形成腳掌痛、膝頭痛及腰痛等的問題。
除此之外,癡肥的兒童在10至15歲比其他同齡的兒童較大機會出現「股骨上端骨滑脫」的問題,「股骨上端骨」是指在未成熟的股骨(大腿骨)近髖關節的一段(大髀罅位置),因為股骨未成熟而接合得未穩固,滑脫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癡肥。表徵通常是走路時一拐一拐,「髀罅」痛或大腿痛、膝頭痛,更嚴重的會導致髖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
除上述兩種情況之外,研究亦顯示癡肥的兒童在成長期因跌倒而引致骨折的機會亦較高,這可能因過重令骨質不能承受跌倒時骨骼所受的壓力所致。雖然肥胖對骨骼的影響不像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對生命帶來很大的威脅,但始終對兒童成長帶來額外的煩惱呢!
撰文﹕青蔥計劃物理治療師團隊
BB都要「Aerobic」
如果你的子女在幼兒期已經過重(身體質量指數18至20),你便要留心了,因為很多外國研究顯示若兒童的體重在幼兒期時已超過標準,到了成年時很大機會亦是超重一族。體重漸漸上升本來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但如果在此期間,幼兒所攝取的熱量遠較其成長所需的多,便會積聚過多的脂肪。
導致幼兒超重的原因主要是(一)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二)運動量不足(三)遺傳的因素。其實控制體重並不困難:「由進食而攝取的熱量」少過「成長及體力消耗」減重。
如果幼兒已經超重,便應看看他進食與消耗兩者間是否平衡。在進食方面,通常的毛病是餵食量過多或過密。媽媽可向兒科醫生或健康院查詢選擇奶粉的意見,餵食要定時定量,不要以奶或果汁代替水,又或者以食物來做止「哭」的工具,更不要過早把零食帶進他們的生活,可以用健康的蔬果做他們的小食。
在消耗方面,父母可以在幼兒日常的活動中作一些改動,尤其要加些「BB Aerobic」,這不是要BB跟「DVD」做運動,而是透過一些既簡單又能配合他們成長期的活動。例如未懂爬的BB可以引他們「趴」著撐高,類似做掌上壓,或者引BB多些滾動;而懂爬的BB便可爬來爬去,爬高爬低;懂走路的幼兒只要用一個球引他們走來走去撿拾便可。每天讓BB做一些活動,出一身大汗,已經是好好的aerobic,嬰幼兒運動的好處不止於控制體重,對成長及其發展更有特別的幫助,如可促進肌肉的建立、各種感官系統的發展、幫助改善粗糙及精細的動作的控制能力等等,使他們既健康又靈活,各位家長及BB還不開始行動!
撰文﹕青蔥計劃物理治療師團隊
做個最Fit BB
Playgroup (學前遊戲小組)近年的發展十分迅速,連小至四個月的嬰兒也紛紛加入Playgroup 行列;我探訪中心的同事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更接到不少懷孕媽媽查詢Playgroup 的詳情,並預早為即將出生的BB報名,Playgroup 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個別人士或許認為家長過於緊張,但當你瞭解Playgroup 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相信你也會對Playgroup 有不同看法。
協康會早於2000年開始便舉辦Playgroup,初時服務對象為兩歲以下幼兒,後因需求不斷增加,服務對象的年齡就逐步擴展到四歲。儘管家長對Playgroup 趨之若騖,但大部分家長對Playgroup 仍存有不少誤解。他們認為Playgroup 純是一個學習班,期望BB會學到很多知識,家長只是「陪客」。Playgroup進行時,BB很自然地只管玩,家長應從旁把握機會,盡力學習。
透過Playgroup,我們會向家長灌輸正確育兒的技巧和觀念,如每一個遊戲或活動背後的意義,與幼兒成長有甚麼關係,以便家長可以更暸解子女的特質、潛能、及建立進一步的親子關係。我們的同事曾發現個別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從未經歷過爬行的階段,原來是父母怕地上骯髒,故不許幼兒學爬,以致幼兒錯失發展手眼及四肢協調的訓練。
我們的Playgroup一直備受家長歡迎,主要因為是由資深物理治療師和幼兒導師帶領。當幼兒在玩耍時,治療師會從旁觀察幼兒整體的發展是否符合一般的成長指
標,若發現個別幼兒表現稍遜時,治療師會向家長提出建議,有需要時提供轉介服務。可見Playgroup 除了可提升幼兒的感知、平衡、社交反應、自理、自信,更是識別幼兒能力的有效途徑;還有BB愈玩愈fit之餘,連家長也愈來愈精靈。
撰文﹕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
不要遺漏了AQ和EQ
婷婷是資優學童,擁卓越理解和推理能力,事事要求完美,好勝心特強,學業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婷婷不喜歡上學,因沒同學願意與她做朋友。原來婷婷不但對自己要求高,與人相處時也總是自以為是,例如與同學合作做專案時,她總認為同學找的資料不夠水平,而向同學大發脾氣。久而久之,沒同學肯與她一組,婷婷感到很沮喪。婷婷的媽媽很擔憂,不知如何幫助女兒。
培養兒童心理質素
在父母及親友眼中,邦邦是難得的孝順仔,學業成續優良,自幼對父母言聽計從,大小事務都聽父母安排。他順利考上大學,圓了父母的期望,豈料在大學最後一年,邦邦的論文口試一科失敗,他竟以自殺終結其年輕生命。邦邦的父母十分傷心,不明白兒子為何承受不了這小小挫敗。
婷婷和邦邦的經歷並不罕見,值得家長反思。高智能兒童一般都會有情緒問題。如婷婷情緒智商(EQ)較低,不懂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調節情緒,與同輩相處時又沒有同理心,遇到不稱心事情容易情緒失控。邦邦的問題則源於自小沒鍛煉抗逆智商(AQ),以至長大後不懂應付大小逆境。
家長不應只著重孩子的學術成績,而忽略培養兒童的心理質素,即抗逆智商與情緒智商,不少研究證實這兩種智商可透過後天培養,而經常受鼓勵的兒童,兩者都會較高,將來更能接受挑戰,更容易融入社會,以及有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生。由此可見,家長平時應多欣賞和讚賞孩子付出的努力,培養他們的心理質素,不要單以成果來衡量孩子的成就。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做沙律 學AQ
農曆新年過後開課的第一天,幾位家長聚在一起談論假期內所發生的事,一位家長訴說,新年期間有親友帶同子女到她家裏拜年,其中林太的兒子俊俊是患有自閉症的。俊俊與其他兩位同伴一起砌積木,由於積木數量較少,不消幾分鐘爭執已經出現。俊俊堅持拿著積木不肯讓給同伴,當在場的家長介入時,俊俊就大發脾氣。最後只好將積木交給俊俊,而俊俊的媽媽亦只能在旁安撫,怕進一步觸動俊俊的情緒。然而,此舉不但令俊俊的同伴生厭,更阻礙他建立跨越逆境、困難的能力。
突然看到案頭上的《跨越逆境之旅》,書內提出不少自閉症兒童由於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較弱,面對困難時不懂分析原因,更遑論解決方法。自閉症兒童往往以發脾氣來換取別人的遷就或採取放棄的態度。書內更有系統整理出如何透過一些簡單的遊戲來培養自閉症兒童的AQ,隨手拈來一些例子與大家分享一下。
以俊俊為例,俊俊的媽媽可以邀請幾位小朋友與俊俊一起「製作沙律」遊戲。遊戲開始時,小朋友需要商討製作沙律的材料,並分工合作到菜市場購買。討論的過程中,家長避免替兒童作出決定,只於適當時引導學童想出解決的方法。購買材料後,兒童需要自行分配工作,如商討誰人負責削水果皮、誰人切水果等。在製作過程中,成人應盡量減少協助,多鼓勵他們嘗試思考及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困難。當沙律完成後,家長可與兒童一起分享成果,並討論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完成後的感受。
家長可以上述活動作為參考,或自創一些合適自己子女的遊戲用作訓練之用。要言之,透過玩遊戲的過程,兒童一方面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接納別人的意見及加強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他們亦領悟到面對困難時可先研究原因,然後自己嘗試主動思考方法及解決問題,並從中感受跨越挑戰和困難後的喜悅。透過重複的練習及不斷的嘗試,兒童的逆境智能可以逐步提昇,從而令他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將來的挑戰及困境。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AQ與解難能力
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學生,因遺失橡皮膠,在課堂上突然失控,咬傷老師,最終鬧上警局。顯似的事件,時有所聞。身邊的浩浩也是其中一個例子。浩浩是一位自閉症兒童,就讀於主流小學的一年級,每當他遇到困難時,他會放棄或逃避,或以發脾氣來換取別人的協助。有一次,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活動時,同學們需合作從雜誌上找出指定的五款食物的圖片,並貼在畫紙上向其他同學介紹。然而,浩浩只自顧自地尋找他喜歡的薯片圖片,當老師阻止他時,他便大哭大鬧,未能與同學合作完成有關的工作。浩浩的問題並不在於他的學習能力,而是他的「逆境智能」(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較差,未能延遲個人的滿足感及運用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所謂AQ是個人應付挫折或困難的能力,亦即是對挫折的容忍力及反彈力。一個AQ高的學童可以鍥而不捨地解決問題,跨越困難。相反地,逆境智能低的學童只會逃避、退縮。
由此可見,逆境智能對小朋友發展,特別是面對困難時十分重要。可惜現今的教育制度較著重學術成績,逆境智能只能靠邊站。因此,當學童遇到困難時往往不知所措,或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面對問題。
隨著融合教育漸趨普遍,高能力的自閉症或發展障礙的兒童有較多機會入讀主流學校。然而,由於大部分家長及老師對訓練學童逆境智能的認識不足,故未能有效地培育學童此方面的能力。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數學障礙﹕10 - 5 = ﹖
這條簡單的數學問題,應該難不到6、7歲的學童。但即將升讀小二的朗朗搜索枯腸也答不對。朗媽媽說,朗朗自小已不喜歡數字,舉凡與數字有關的遊戲都拒絕參與。幼兒愛唱的數字歌,朗朗永遠弄不清數字的次序,未唱到一半便放棄了。朗朗6歲時仍不懂看時鐘,又經常忘記自己生日日期。
上了小學後,朗朗對基本的數字概念,例如8大於5也弄不清,更遑論簡單的加減運算。最令朗媽媽困惑的是,朗朗其他學科成績也不俗,僅數學科的成績如江河日下。經臨床觀察後發現,朗朗原來有數學障礙(數障)。
數障的成因與腦部發展異常有關。兒童的記憶力、視覺感知能力、文字理解、列序、資訊處理及視覺空間等方面出現偏差,導致他們難於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例如十進制、分數等,故此數學科對他們特別困難。
數障兒童的智力都是正常,數障的徵兆一般在3歲之後才出現,小學一年級時開始明顯,到二、三年級時,他們在數學科上的表現與一般學童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往往到這時,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數障不但影響兒童的學習表現和自信心,也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例如他們會因為不理解數字所代表的相應數值或數量,在購物時很容易出現金錢找續的錯漏。
家長幫助子女衝破數障困難,必須有一套循序漸進的教導方法,讓子女慢慢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如透過多感官的活動,輔以實物教材,以強化他們對數字的理解能力。若家長發現升讀小一的子女有數障的表徵,可以盡早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撰文:青葱計劃總經理
留意孩子做功課速度
兒童寫字慢有很多原因,若速度明顯較同齡者慢,家長首先要觀察子女是否缺乏寫字的動機,例如害怕或不喜歡寫字。大部份兒童學習時都易受外在環境影響,以致專注力下降,家長可安排子女於安靜的環境做功課,減少騷擾。若經過調適後,子女做功課的速度仍沒有改善,家長便要留意子女有沒有下列情況:
- 小肌肉發展障礙:兒童到了五、六歲時,手部功能發展已趨成熟。若發現子女寫字時有「出界」、筆劃穿頭、力度特別大等毛病,估計兒童在執筆控制能力、手指靈活性、手眼協調或力度運用等的發展仍未成熟。
- 眼球控制欠佳:兒童一般到約五歲,便能有效地運用雙眼瞪視、追視及掃視。若兒童的姿勢與眼球控制有失調情況,他們在閱讀及抄寫時會常看漏字、跳行,甚或在字裏行間迷失位置。
- 視覺記憶欠佳:兒童記認生字時,通常會一次抄寫幾筆或望一筆抄一筆。但有些視覺記憶力欠佳的兒童會過目即忘,或有頭無尾,反覆看原文才能完成抄寫。
針對上述問題,家長可與子女做一些針對性的訓練活動。搓揉泥膠、開合衣夾可進前三指靈活性;球類活動能訓練眼球追視能力;對對碰圖卡遊戲可加強視覺記憶。
怎樣的寫字速度才算慢?職業治療師會為兒童進行抄寫中文速度測試,一般情況下,小一學童每分鐘應可抄寫約六個中文字。曾有一名女孩,因為眼球控制欠佳,一分鐘只能寫四個字,經職業治療師訓練後,她寫字的速度回升至每分鐘七個字。可見,只要找出寫字慢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訓練,問題是可以改善。
坐得正 寫得好
每一個家庭都會有一張飯桌,但大部分家長都忽略為子女添置一張合適的書桌
和椅子。為了暸解學生的家居學習狀況,我們的幼兒中心有定期派職業治療師到個別學童做家訪,同事不約而同地指出一個共通問題,大部分家庭沒有一張標準的書桌,可以讓學童舒適地做功課和溫習,無怪學童不喜歡做功課,嚴重的更會影響學童的坐姿、手部功能、及視力的發展。
孩子從幼稚園升上小學,功課量驟然增多,要孩子坐定,才能夠專心做功課和溫習,此時一張合適的書桌和椅子就十分重要。香港的居住地方狹窄,很多家長為了省地方,都會把飯桌作多用途,包括用作子女的書桌。為了配合飯桌的高度,
孩子只能坐高櫈,足部自然就懸空晃動;有時候家長會用矮櫈為孩子墊腳,在無可選擇之下,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令孩子「腳踏實地」的方法。
另方面,有些家長很願意花錢為子女購買書桌,可是不懂得如何選購一張合適的書桌,於是換了一張又一張。一般而言,孩子手肘屈摺而成的高度再加約兩吋,就是書桌理想的高度。我建議家長選購一些可以調校高度的桌子,可按孩子的身高作出調整;選配椅子時,最重要是看孩子坐下來,腳板要完全能夠平放在地上,不能「吊腳」,而且最好有椅背。這樣孩子寫字時才能夠適當用力。除了高度,書桌的闊度也十分重要。一位家長向我表示購買了合適高度的書桌給兒子,但沒有留心桌面的闊度,兒子做功課時需要將書本、作業、文具攤放在桌面,若桌面太窄的話,便經常需要移動身體,拿取作業及課本,令注意力分散,十分不便。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合適的學習環境,孩子就可以舒適地學習。我並不是甚麼專家,不過書桌是小朋友的緊密「學習夥伴」,若家長注意到子女經常無法專注做功課,寫字時容易疲倦,嚷手腕痛,便需要留意是否與書桌或椅子有關。
撰文﹕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
聽唔掂﹖講唔明﹖
開學了,老師問欣欣:「暑假去咗邊度玩呀?」欣欣:「我同媽咪、Daddy、同埋表姐同埋哥哥同埋姑媽返咗大陸囉,踏單車好勁呀,飛咗出去嗰度,跟住跳上去又跳返落去咁……佢地一齊去咗公園玩,跟住玩玩吓佢就跌倒,咁呢就即刻叫媽咪來。」
驟聽起來,欣欣頗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但你有沒有發現,她只能概括地說出事件的時序,當中的句子和文意均沒有連貫性,亦缺乏細節的描述和人物的參照(例如:她沒有清楚地交代誰跌倒),反映欣欣的思路十分混亂,遣詞用字的能力有限。其實,欣欣的情況很多時也出現在有語言障礙的學齡兒童身上。
一般來說,有語言障礙的學童的學習困難有四方面:(一)說話內容較含糊和未能掌握適當的會話技巧,影響社交能力;(二)口語能力往往會影響書寫的能力,所以他們在造句或作文時,通常詞不達意,內容趨平淡,較少會有生動的描繪;(三)聽覺記憶短暫,很快便忘記老師的指示,需要老師多番重覆和講解才能明白;(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一些隱喻或抽象的詞句,如比喻、成語或推理等,因此語文理解能力較差。
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欣欣或懷疑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呢?家長可多與子女一起看故事書,並利用書中的插圖來輔助解釋難明的內容,接著便邀請子女模仿家長的示範,複述故事一次,或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子女學習口述或寫文章時,成人的示範和重複練習是十分重要的步驟。舉例爸爸可先分享自己上班的情況,然後讓子女分享她或他上學的一天。此外,亦可嘗試與子女一起搜集生活照來做一本日記/事件簿,讓他們看著圖像來組織說話的內容,從而增強其描述的能力。其實,運用輕鬆的集體遊戲或外出增廣見聞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譬如帶子女到動物園遊玩時,便可就地取材,讓子女認識相反詞「馴良」和「凶猛」,或是找「熊貓」和「企鵝」作比較,豈不是更有趣嗎?又或者玩集體遊戲,如在「以訛傳訛」的傳話遊戲過程中,訓練子女的聽覺記憶;玩「冚棉胎」或「大風吹」時要求子女先介紹遊戲的玩法;玩「猜謎」時要子女聽清楚別人的描述。集體遊戲除了趣味性高,亦是子女學習交朋友和解決困難的好時機!
還想到其他方法嗎?記緊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子女的強弱點,再對症下藥,才能發揮訓練的果效。如果語言問題持續或有其他問題(包括咬字發音、出現口吃或聲沙等),便要立刻尋求治療了。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師團隊
為甚麼我的孩子仍未懂說話﹖
小麗已經兩歲半了,但仍經常以手勢表達自己的需要,有時會發出一兩下聲音,如「呀」、「衣」 等。麗媽媽感到小麗的說話能力似乎沒有太多的進步。但每次提出時,小麗的爺爺和嫲嫲反稱她杞人憂天、並稱小麗的爸爸到三歲時才懂說話。小麗遲些自然會說話啦!
不過,麗媽媽在一個由言語治療師主講的講座裡,開始意識到小麗可能在語言發展上有遲緩的徵狀,於是她馬上找言語治療師陳姑娘幫助。
陳姑娘為小麗完成評估後,發現小麗的理解能力與同齡兒童相若,但表達能力卻較遜色。陳姑娘解釋一般情況下,引致小麗類似的情況可能有: (一)在家中沒有說話的機會,如所有日常生活細節已預備好,根本毋須以說話提出要求,已能按時吃飯、洗澡、遊玩、睡覺等。(二)家中欠缺溝通對象,如父母只集中照顧兒童的起居飲食,忽略與兒童交談或遊玩的重要性,引致兒童沒有機會運用語言。(三)兒童由菲傭照顧。菲傭說英語,父母說廣東話,在雙語環境下,可能令兒童學習語言的進度較一般兒童慢。但若家長能選定某一語言作主要溝通用語,如家長說廣東話,菲傭說英語,避免中英夾雜,則兒童會更容易掌握兩種不同的語言。
經過陳姑娘的解說後,麗媽媽意識到原來自己只著重照顧小麗的起居飲食,但卻甚少與小麗交談,引致小麗的表達能力較弱。於是麗媽媽與小麗接受了數節言語治療堂,從中學習不同的語言刺激技巧,如主動告訴小麗身邊的事物、要求小麗多用聲音/說話表達自己的需要、示範適當的說話等。隨著麗媽媽認識更多語言發展過程和輔導方法,她漸漸掌握與小麗交談和遊玩的技巧,並透過遊戲鼓勵小麗說話。現在小麗已可以準確地叫「爸爸」、「媽媽」,並開始用單字詞作簡短的對話了。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師團隊
舌頭頭頭……打結?
「尋尋尋……日,我我我……哋一家家家……人去咗迪迪迪……士尼。我玩玩玩……咗唔同嘅機動動動……遊戲,夜夜夜……晚,我我我……哋仲睇睇睇……埋煙煙煙……花」。為了要告訴嫲嫲去迪士尼的經歷,文文脹紅了臉,幾經辛苦才能吐出以上說話。在旁的媽媽焦急地想幫文文說下去,卻又怕打斷他的說話,令文文口吃的情況更厲害。
可能很多家長都遇過以上情況,究竟甚麼是口吃?又有甚麼方法可以矯正呢? 一般來說,口吃是說話不流暢,最常見的形式有:
- 詞語重覆:如「我我我……食飯」
- 語句重覆:如「我唔鍾意……鍾意……鍾意……食牛肉」;
- 聲音無故拉長:「我……食…… 飯」 ;
- 聲音窒塞: 「我(張開口但停頓)……食飯」。
此外,口吃的兒童在說話時有許多小動作,如縮頭、眨眼、聳鼻等,有時甚至會避免與人有視線接觸。
大部分兒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三至四歲,語言快速發展的階段,都曾經有過口吃的情況出現。在這時候,兒童一方面想表達的意思既豐富,句式又較長和較複雜;另方面由於構音動作尚未夠純熟,可應用的詞彙還不夠多,語句又不夠長,引致兒童未能快而準地組織自己的意思,說話中的重複、停頓便在所難免。
面對這情況,家長或成人首先不要責備孩子,或直接糾正孩子的說話,因這只會增加孩子說話的壓力。當孩子感到受壓時,口吃又自然會出現,造成惡性循環。相反地,家長可鼓勵孩子減慢說話的速度,給予他充足的時間去構思、組織和回應,不要讓孩子在催促下完成說話。
當孩子說話顯得不流暢時,家長不要替孩子說完要說的話,也不要中途打斷他,更重要的是避免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只要當作若無其事,讓孩子繼續完成說話就可。透過以上的方法,我們可以營造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給兒童表達自己的意思。漸漸地,他們的口吃問題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輕,但如果口吃情況持續半年仍沒有改善,家長便應尋找言語治療師的專業意見,讓孩子能盡早得到合適的治療。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師團隊
糾正兒童發音
「癲單,朵爸爸好靚呀!」「抵完豆癲可以滴打點呀!」看得一頭霧水?還是見慣不怪?黃老師經常都會聽到以上的「說話」,雖然間或能意會到學生所表達的意思,但經常需要反覆思考才能猜到。她終按捺不住,參加了一個由言語治療師主講的糾正幼兒發音的課程,希望了解兒童語音的發展及錯誤發音的糾正方法。
透過工作坊,黃老師明白學生並非有意作弄她。原來語音發展是有先後次序的。簡單而言,一些能看見嘴型的語音較容易發出,如「爸」、「媽」、「他」等。相反,那些看不到嘴型或發音方法較難的語音會發展得較遲,如「加」、「呼」、「時」、「切」等。通常,兒童在五、六歲已能完全掌握廣東話的語音,但有些個別情況,如發音器官結構異常(如:兔唇裂顎)、口肌動作不協調、聽覺受損
或錯誤學習聲音等,都會導致兒童發音錯誤。兒童最常見的發音問題分別有:將「沙」說成「打」、「花」說成「巴」、「狗」說成「豆」、「叉」說成「打」。
有沒有改善方法?言語治療師建議家長或老師在說話時,應盡量面向兒童,讓小朋友清楚地看見她們的嘴型。有需要時可略為誇張嘴型,讓兒童能看得更清楚,印象更深。有時家長或老師亦可利用觸覺提示作輔導,讓小朋友了解如何發出該語音。例如:發「呼」音時,將兒童的下唇輕輕按下,讓上牙齒咬著下唇,然後鼓勵兒童發音。
當兒童發出錯誤的語音時,家長或老師可將正確的發音讀一次,但應避免指責兒童的發音錯誤,或重複說出兒童的錯誤發音。若兒童的發音問題較嚴重時,應立即尋找言語治療師的幫助,讓兒童能及早得到適當的訓練。現在,當再有學生犯同樣毛病時,黃老師都會很有耐性地用正確的發音方法示範他們的說話:「先生,朵花花好靚呀!」、「洗完手先可以食茶點呀!」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師團隊
自閉症與固執
有一名5歲小朋友,無論炎夏或寒冬,總堅持穿長袖衣服,縱使熱得滿頭大汗,也不肯換上短袖衣服。對於他的固執,家人都難以理解,甚至懷疑他有自閉症。一般兒童的固執與自閉症兒童究竟有甚麼不同?
一般兒童的固執可能是性格使然,也有機會是個人理念、焦慮或缺乏安全感引起,他們的執著行為多僅止於某方面,而且可以改變。自閉症兒童的固執則是與生俱來,反映在多方面行為中,並很難改變。
自閉症兒童的固執可分三類:
- 思想固執:此種固執不一定顯示於行為上,例如有些自閉症兒童特別喜歡吃麵包,有些特別喜歡與小朋友玩,但箇中原因,連自己也可能不明白。
- 行為固執:自閉症兒童喜歡有系統和秩序地處理周遭物件,最常見的是把玩具長長的排成一直線。有些孩子每次回到家後,都會用手摸一摸牆壁才會坐下,若突然不准許他摸牆壁,會出現煩躁或焦慮情緒。
- 流程上固執:很多自閉症兒童都堅持固定路線上學,例如每次上學一定要乘坐地鐵,甚至要坐在指定車廂,若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就哭鬧不休:例如每天都是食過早餐後才換校服,若有一天流程次序轉換,會即時大鬧情緒。
大部份自閉症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加上與生俱來的固執思想,令固執的毛病更嚴重。他們對於任何程度的轉變都不妥協,所以每當要面對新事物或轉變時,往往因為無法以慣常的方式去面對,引起不安的情緒及抗拒表現。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協助自閉症學童融入主流專題(一):告別課室「抗戰」
看完熱賣一時的《深夜小狗神秘習題》。故事講述一名患有自閉症的青年克里斯多弗,他嘗試仿效偶像福爾摩斯深入調查一宗小狗被鐵叉刺死的離奇案件。克里斯多弗討厭被人觸碰身體,生氣時會尖叫;拒絕接受所有黃色或棕色的東西,唯獨對質數情有獨鍾。克里斯多弗的故事正好顯示了自閉症人士的一些共同特徵,帶出他們與一般人在思考方法和理解方面的矛盾。
天樂剛入讀小一,與克里斯多弗一樣,同樣被診斷為有自閉症傾向。他的智能正常,對於主流小學的課程總算應付得上。新學年開課一個多月後,學校開始要求天樂做功課。天樂對於能有機會「做功課」表現得甚為雀躍和認真。
可能是因為對功課「太認真」,天樂每天交功課時總免不了與媽媽來一場「大戰」。天樂無論如何也不肯把功課交給老師,老師越是好言相勸,他越是堅持,甚至大吵大鬧。一輪安撫後,才得悉天樂的堅持,原來是因為他認為所有功課都是屬於他的,因此他不會轉交給任何人。
為此,老師嘗試利用圖畫協助天樂理解收功課的意義及流程,並在收功課前預先提醒他及重溫有關流程。另外,為免天樂誤以為把功課交出等同「失去」,老師委任他為簿長,負責把功課送往教員室或課室,久而久之,天樂的行為問題大有改善。
天樂在學校所面對的困難,並不是個別的例子。要讓自閉症學童融入主流,關鍵在於了解他們的需要,並予以適切的協助。共融的學習環境建基於關愛和接納,只要我們對自閉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自閉症學童有更多的接納,再輔以簡潔、清晰、具體及圖像化的教學策略,他們也能愉快地學習!
撰文﹕青蔥計劃言語治療師團隊
處理自閉症兒童和朋輩之間的社交困擾
這天,李太來到家長資源中心找社工傾訴煩惱:「自從患有自閉症的海芊入讀主流小學,最令我擔心的不是她的學業,而是她一些社交上不恰當的行為。」
海芊很喜歡蓄長髮的女同學,每當見到她們,必熱情地擁抱她們,並大力扯她們的長髮。因此,女同學都很害怕學芊,不敢接近她,怕被她找上了,秀髮必定遭殃。
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社交的障礙,不太明白社交的禮儀和理解別人的意願。加上個別的自閉症兒童還有些特殊的偏愛(如海芊對長髮的鍾愛),往往令他們在朋輩間不受歡迎。
以海芊為例,她擁抱女同學是出於對她們的喜愛,扯她們的頭髮是因為她對長髮的偏好。海芊絕非要令同學不快,或是想攻擊她們。要解決海芊的困擾,家長和老師首先要理解她在社交上的障礙;接著要思考如何幫助海芊發展恰當的社交行為,而當中必須得到同學的理解和接納,才能幫助海芊。
具體的做法:家長和老師可透過社交故事,明確地告訴海芊,當見到她喜歡的女同學時,可以走近她們,親切地呼喚她們的名字,並向她們微笑、點頭問好,這才是她們願意被親近的方式;同時,要令海芊明白同學的頭髮,是她們身體的一部分,就算她如何喜愛,也只可以用眼睛欣賞,絕不能隨便用手去觸摸。
此外,再以具體的示範和角色扮演的訓練,讓海芊掌握與人親近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校園生活中,得到海芊身邊的同學鼓勵和支持。當海芊用恰當的社交行為與她們親近時,請給予正面的讚賞;假若海芊未能做到,就要婉轉地提醒海芊應該怎樣做,才令她們喜歡和接受。相較消極的閃避和排斥,朋輩之間的接納和鼓勵才是解決自閉症兒童社交困難的良策!
撰文﹕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症專題(三):我愛廚房
這個周末在「M記」快餐店偶然遇上了峰峰。記憶中,他是個個子矮小、內向而固執的孩手。最令人頭痛的,是他對食物的偏執。
峰峰自小獨愛吃即食杯麵,對於其他種類的食物卻點滴不沾。母親「軟硬兼施」,盡出奇謀,他才勉強應酬式的吃下一兩口碎肉和青菜。那些令孩子為之雀躍的糖果、薯片及雪糕,亦難以令峰峰動心。
以峰峰對飲食的執著,在快餐店遇上他可算是「奇聞」。機會難逢,我當然要上前去「打探」一下,看見峰峰捧著一大杯新地一口一口的品嚐,更感意外。
詳細「打探」之下,得悉近半年峰峰偏食的問題有了突碰性的改善,一切源於一個以「親子廚房」為主題的興趣小組。這個「廚房」嘗試以孩子喜歡的食物及烹調方法為出發點,鼓勵孩子與家長合力製作有趣精緻的小食。
經過一輪熱身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不,再加入少量孩子抗拒的食物為食材,藉以提高孩子對各類食物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小組更以角色扮演及布偶活動,協助孩子抽離自我的固執性,以遊戲形式紓緩孩子對食物選擇的偏執。
事實上,偏食是自閉症兒童常見的固執行為表徵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味覺感知有別於一般人,對某種味覺特別偏愛而抗拒其他味道。不過,固執的孩子也愛遊戲;再固執的孩子,在多元化且結合生活經驗的活動下,也會放下偏軌,嘗試窺探更新更闊的世界。同一天空下,每個孩子也可以享受生活的樂趣、細味世界的點滴!
撰文﹕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解決孩子偏食問題有法
台灣最近有調查發現,每三個受訪的兒童當中就有一個偏食,而偏食的兒童中有三成會有便秘的問題。除了營養失衡,長期偏食可能更會影響腦部與身體肌肉的發育,導致體型偏胖、身高較矮,甚至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等。我們的學童當中不少也有偏食的習慣,經過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努力,很多也能慢慢把偏食的惡習改變過來,以下是一些供家長參考的實用小貼士。
首先是改變食物的外觀,藉此吸引孩子進食,假如孩子討厭進食蔬菜,家長不妨動動腦筋,嘗試改變蔬菜的擺放方法,例如將蔬菜擺放成得意有趣的形狀,讓孩子有新鮮,或許這就會增加他進食的意欲。其次是逐步增加進食的份量,剛開始時家長可鼓勵孩子只進食少量他抗拒的食物,讓孩子輕易達成目標,從中獲得成功感,之後逐漸增加進食的份量。有了之前的經驗,孩子或許不會再抗拒進食某種食物。
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創造一個有利的家庭環境,例如全家一起開開心心的吃,因為若家長一方面要求孩子吃水果,但是自己卻對水果敬而遠之,自然欠缺說服力。若家長能以身作則,自會對孩子起到鼓勵作用。另外,家長又不妨與孩子一起烹煮他抗拒的食物,例如利用蔬菜來製作沙律,孩子有份參與食物的製作過程,自然有興趣想嘗一嘗。
家長亦可善用坊間的圖書及繪本等,甚至購買食物模型,向孩子講解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對身體的好處,讓孩子增加對有關食物的認識,有助減低孩子對某種食物的抗拒感。
處理孩子的偏食問題的確令家長頭痛萬分,但只要家長動動腦筋,再加點創意,情況總會有改善。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自閉症專題(四):父母最強
最近認識了一位名叫嫻淑的家長。她人如其名,高佻清秀,總愛穿長裙子及素色恤衫,舉止甚是端裝嫻淑。奇怪的是,嫻淑近日大部分時間也戴上口罩,在好奇心驅使下,決定上前慰問一下這位「靚媽媽」。
嫻淑的聲音有點唦啞,原來她患上了感冒,而且久-病未癒,更熬出個聲帶發炎。閒談間,她提到兒子子軒近日的情況令她心力交瘁。子軒似乎有意衝著嫻淑而來,在中心(早期特殊幼兒中心)的表現還好;但每當嫻淑到中心接他放學時,子軒便如「變臉」般赫然大吵大鬧,處處與她作對。
嫻淑對於這種長期抗爭已感到疲憊不已,加上近日與丈夫的關係出現問題,「內憂外患」,難怪會熬出病來。
嫻淑原本是位會計師,高薪厚職。婚後生下子軒,一切似乎來得很圓滿。無奈及後子軒被診斷為患有自閉症,對嫻淑而言,是個難以承受的事實。她曾怨過、恨過、自責過、哭過......但卻從沒放棄過。縱使兒子的情況反覆,嫻淑還是耐心的撐下去。為了一心一意照顧兒子,嫻淑決定放棄原來會計師樓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可知道照顧自閉症孩子是個「十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旅程,除了父母憑藉對子女那份無私的愛,還有誰能有這份勇氣和毅力堅持下去呢?
以嫻淑的故事作為自閉症專題的尾聲,是特意以世上最偉大的「愛」作結。他們對子女無私的付出、堅持及期盼,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動力。孩子的一顰一笑,牽動著父母的情緒;孩子點點的進步,已是父母最大的鼓勵。
那管在不少人眼中,自閉症孩子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筆者相信父母的愛也能直抵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最真摯的溫暖。在關注自閉症孩子之餘,我們可有預留一角,關懷這群奮戰中的家長呢?
撰文﹕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童小貼紙幫大忙
每年七八月當我與「自閉症兒童小一預備班」畢業的家長會面時,我都感受到家長既興奮又擔憂的心情,喜的是孩子終可入讀主流學校,憂的是孩子能否順利融入將來的學習生活。在小一適應問題上,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除了學科能力外,他們的自理能力也不容忽視。
學童升上小學後,要獨自應付很多日常生活的問題。當中以用膳和收拾書包最為老師頭痛。小學生在午膳時,都會使用餐墊,避免弄污檯面。一般學童都會用橡皮圈把餐墊捲起以便收藏,但有些餐墊的質地較硬,捲起後容易變形。由於部分自閉症兒童在動作計劃、整合步驟方面較弱,要求他們處理飯盒和餐具的同時,又要應付隨時捲曲回彈的餐墊,一不留神便會把飯盒弄翻。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的幼兒導師都會給媽媽一些自理小貼士。例如家長大可利用卡通公仔貼紙作視覺提示,預先在毛巾盒、水壺等重物上貼上貼紙,然後在餐墊的左、右上角貼相同的貼紙,教導孩子按貼紙圖示配對擺放。此舉除可令餐墊平伏外,更有助兒童有效地處理分佈在檯面上的物件,避免意外打翻物件,減少用餐時的混亂。
在收拾書本方面,自閉症兒童在歸納類別的理解能力較弱,容易混淆不同顏色的書簿封面,要求他們按時間表收執拾課本具有一定困難。家長可按各科課本和相關習作、練習簿等歸類,然後在書角、簿角上貼上相同的貼紙以作識別及歸納,避免兒童收拾書本時有所遺漏。
協康會即將8月中旬舉辦升小適應講座,尚有小量座位,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參加,為子女升小作好準備。
撰交﹕ 青蔥計劃總經理
自閉兒升小一 : 家長心理準備三步曲
自閉兒童在主流小學適應得吃力,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家長應早作心理準備與孩子同行。首先,家長要真正接納和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然後再看看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無論是學科要求,還是日常上課流程如抄手冊、排隊等,來判斷孩子能否應付得到。家長若發現孩子的能力與學校的要求有距離,便應好好調整對孩子的期望,甚至考慮孩子入讀該小學是否最理想的安排。
家長定好對孩子的期望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家長的參與。有特殊需要兒童的訓練,必需配合家居訓練才會事半功倍。我們的大部份訓練課程也附設家居訓練,簡單如抄手冊,家長回家後應與孩子一起檢視手冊的內容,教導孩子學會類化抄手冊和交功課的技巧到將來的學習生活之中。從我過往的經驗中,有家長積極配合的學童,在各方面的表現明顯進步得較快。
第三步就是信任。家長要信任學校的安排、信任孩子的能力、信任自己的付出。很多時候,家長都渴望盡快看到訓練的成果,但孩子的進步除了受以上的因素影響外,還有家長無比的耐性。我明白家長的心情,孩子在中心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小一預備課程,家長當然想孩子樣樣也學會;我們安排課程時也要兼顧目標優次,按孩子的進度再作調整,續步提升他們的能力,到孩子的「火喉」差不多時,家長自然見到成果。舉例,中心安排學童在下學期才學習午膳的技巧;家長對此多表示懷疑。原來,我們是希望先為學童打好學習基礎才有此安排。最近,家長喜孜孜地告訴我,孩子在家中吃飯時已能應付自如,相信在學校也可以自行用膳了。可見,家長的信任及配合至為關鍵。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
以柔制剛
在無數次的學校講座中,不少老師均不約而同地表示,當遇到患有「專注力缺乏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學生時,有束手無策的無奈,每一天的課堂就如一場挑戰。我明白這些老師的感受,患有ADHD 的學生很難如一般學生一樣,懂得自動地從錯誤中汲取徑驗,若將一般教導學生的技巧運用於這些學生上,效果很難奏效,難怪老師徬徨無助。
其實,老師要協助這些學生,首要是持有正確的態度──無限的包容及原諒。確實地患有ADHD學生的行為問題並非一時三刻可解決,再加他們對控制自我的行為及情緒有困難;若老師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以負面的方法及態度去對待這些學生,結果便是火星撞地球,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時刻抱著寬恕的心,老師亦需要明白自己是患有ADHD學生的「行為教練」,要不時向他們的行為提供即時的回應,如當學生作出正面行為時便多加稱讚及鼓勵,並明確說出他們做得好的地方。臨床的經驗指出,即時的回應,往往比說教或責罵更能有效地規範這些學生的行為。作為這些學生的「行為教練」,須避免只用「懲罰」的方法去改變他們的行為。對於一般學生而言,懲罰方式只能起阻嚇作用。但對於這些「特別」的學生,懲罰的方式不但會引起他們對老師的敵視,亦會令他們作出更多的負面行為以示反抗或報復。避免用懲罰方式,老師可先嘗試將學生的問題行為「正面化」,例如上課時遇有學生經常大聲說話時,老師應
避免對學生說:「不應大聲說話」,改為「上課時應安靜聽講」;每當學生能做到這正面行為時,老師便須立即予以稱讚及獎勵。當老師能貫徹及持久地實行這方法,學生很多時都會多作正面的行為,負面的行為亦會相應減少。
總括而言,教導這些學生須「以柔制剛」,多用正面的態度及管教方法,切忌「以暴易暴」,這樣便能減少患有ADHD學生在課室裏的行為問題。
撰文﹕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正面看「專注力缺乏及過度活躍症」
自從本欄提及「專注力缺乏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行為及表徵後,收到不少家長的查詢,並表示令到他們頭痛的,不但是子女的學業,還有不斷惡化的親子關係。問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
患有ADHD的小朋友的「異常」行為,經常為家人帶來困擾,令到家人既氣憤又無奈。經屢勸無效後,父母面對的態度多是兩大極端。一是或打或罵,一是不肯接受事實。無論何者,都是負面的行為,只會令子女的反叛行為加劇,最終與家庭的關係惡化。
很明白家長的心情,但無論如何,家長必須忍耐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協助子女如何面對才是當務之急。現時,治療ADHD方法以藥物為主,再輔以管教訓練(Parenting Training)。
藥物可以抑制小朋友的活動量及衝動行為,管教訓練可以減低孩子反叛行為的出現機會,從而改善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我建議家長參加「過度活躍症家長管教技巧」小組,家長可從中得知很多有關ADHD的資訊和正確觀念。
研究指出若家長多加注意小孩正面的行為及作出適當的鼓勵,孩子作正面行為的機會也相應地增加。就此,家長管教技巧小組的導師還會教導家長如何加強子女的正面行為及制定一套有效的獎勵計劃,並於每次小組中,監察計劃執行的進度,有需要時作出及時的修訂。
藉著家長管教技巧小組,家長可獲得正面的管教訓練技巧,減少與患有ADHD的子女的爭執機會,令到家庭關係更和諧和親密。
撰文﹕青蔥計劃心理學家團隊
訓練兒童專注力基本法
良好的專注力是兒童完成事情及學習新事物的重要基礎,惟許多兒童在學習時會「坐唔定、周身郁、無時停」,好像做甚麼事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以致影響了學習的成效。不少研究證實,專注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曾有一名小朋友的聆聽記憶較弱,很難記住事件的次序,例如在四個次序中,只能記到一至兩個次序,但經過多次訓練後,卻能記住全部四個次序,學習表現也進步了不少。
專注力有很多種,本文先向家長介紹最基本的兩種:觀察力和記憶力(包括視覺及聆聽方面),兩者皆直接影響兒童其他的專注力發展。觀察力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及課堂上,運用視覺觀察力找出事物的異同。若此能力較弱,就會出現如媽媽戴了副新眼鏡,孩子卻未能察覺。
記憶力則可以分為視覺記憶力及聆聽記憶力兩種。有些兒童的視覺記憶力較弱,例如對擺放物件的位置或黑板上剛被老師擦掉的字,往往過目即忘。聆聽記憶力弱的兒童,許多時候好像聽不到指示,予人做事有頭無尾,混亂無章之感。
三至六歲是幼兒視覺發展的關鍵期,最適合培養其觀察力。家長應把握機會從小訓練兒童的觀察力和記憶力,日常與孩子多玩一些簡單的視覺遊戲,例如讓孩子比較兩幅圖畫中的物件或人物不同之處,又或從文章中圈出指定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也可要求孩子記著在一些圖片中,相同物件、動物、人物出現的次數(以4-6次為合),從而訓練視覺記憶力。
撰文﹕青蔥計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