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有問有答─動作協調障礙 (Motor Coordination Disorders)

問﹕什麼是動作協調障礙﹖

答﹕有一些動作不太靈活的小朋友,他們常被形容為「論盡」或「笨手笨腳」,學習新技能時總是學來學去也學不會,甚至無緣無故地跌倒,由於他們智力正常,所以往往令家長及老師費解,甚至誤解他們為不合作、「專登」或「搗蛋」,其實在這群學童當中,有些很可能在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方面已出現了問題,可能是有動作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香港的衛生署估計香港有5%至8%兒童患有此症。這種學習障礙,一般以男孩及早產嬰兒居多,但成因始終未明。在協康會與香港青年協會攜手於2004年中對600多名小一學生所進行的調查中,亦發現受訪者中懷疑約有6%有發展協調障礙的徵狀,情況令人關注。
在幼兒時期,這個障礙的病徵不太明顯,但細心的父母總感覺子女較朋輩笨手笨腳,直至進入小學階段,徵狀便逐漸浮現;這些兒童具備正常智商,但在運動、學習、書寫、自理及處理日常生活細節時卻會出現混亂的情況。
有動作困難之兒童已被不同的專業(包括兒科醫生、物理治療師、體育教育學者、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動作科學家等)廣泛討論超過100年,當中他們被識別為不同的名稱,如動作運用不能或不協調兒童症狀等。於1994年英國倫敦協議會議上,不同專業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精神功能失常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IV ) 及“世界衛生組織疾病之國際分級與相關健康問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將有動作困難之兒童定名為“動作協調障礙”。動作協調障礙定義為動作協調明顯受損且影響學業成就或是日常生活活動受影響。當中必須符合以下四項診斷 (DSM IV, APA 2002):
1.       日常活動中有關運動協調的表現顯著低於生理年齡或智力應有的水準;
2.       前一項障礙顯著妨礙其學業表現或日常生活;
3.       此障礙並非一般性的醫學狀況所造成;如神經學疾病或肌肉病變等特定疾病;
4.       若有智力障礙,此運動困難的情形也遠超過其通常的影響。
在香港衛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兒童一般只能在六歲才可以斷症為動作協調「障礙」,在六歲前兒童如有動作協調上的問題,會以動作協調「困難」為診斷。
根據外國的研究及本地衛生署的數據,動作協調障礙亦常與一些學習問題並存 (Fox & Lent, 1996)。這包括學習障礙(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專注力缺乏及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語言障礙(Dyslexia)、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 Autism)、亞氏保加症 (Aspergers’ Syndrome)或行為問題等。
 
問﹕動作協調障礙有什麼徵狀﹖
 
答﹕動作協調障礙的徵狀包括多方面﹕
1.       體能方面:掌握體能活動技巧的能力不及同輩,容易疲倦,走路時欠靈活,常常碰撞到周圍物件或者絆倒,導致身體經常有瘀傷;奔跑速度慢,玩追逐遊戲時往往是輸家;拋接技巧不足,反應時間較慢;不大願意參與群體運動或比賽;動作不靈巧,學習新動作技巧時如游泳、乒乓球、呼拉圈等感困難及挫敗。 
2.       學習方面﹕上課時不能保持固定坐姿,專注力較差,甚至騷擾他人;在小肌肉發展方面亦可能出現困難,如抄寫時會較為緩慢、乏力或過份用力及不靈活;字體出格、不公整;由於協調及組織能力較弱,在課堂抄寫黑板己令兒童費力不少,所以學童往往不能同時接收到老師的口頭指示,這便令學童被誤解為不專心及「無記性」。
3.       自理方面﹕進食時容易弄翻飯菜;衣衫不整;扣鈕及綁鞋帶有困難。
4.       社交方面:由於日常表現得笨手笨腳,往往不受歡迎;尤其上體育課分組時,容易被同學拒絕。
5.       心理方面﹕專注力不足、被動、自我形象及自信心薄弱、有較多憂慮及較少朋友。
 
問﹕動作協調障礙有何影響﹖
 
答﹕這障礙所導致的問題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全部消失,但它對兒童的學習、行為、社交、情緒、健康、自信及自我形象都有深遠的影響。
 
問﹕我的孩子有動作協調障礙/困難嗎﹖
 
答﹕家長如懷疑兒童有發展協調障礙/困難,可以由家庭醫生轉介兒香港衛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由物理治療師用標準評估方法測試;一般只能家長也不妨用以下簡單的體能活動作一個初步測試,這些測試適合六歲或以上的兒童進行﹕
1.       單腳站立﹕兒童隻手叉腰,一邊腿向後屈膝提起,身體挺直,保持十秒或以上。
2.       沿線步行﹕兒童沿地上真線向前及向後步行15呎距離,需保持腳跟貼著腳趾方式步行,維持平衡及足部不踏出線外。
3.       雙手接球﹕成人與兒童之間距離6呎,成人拋出網球般大小的球給兒童以雙手接球,拋球的位置約在兒童肩膊與腰部之間,兒童在10次的拋球中,能接球約8至10次。
4.       雙腳跳欄﹕以雙腳跳過欄杆或繩,高度約在兒童膝蓋的位置,跳時要雙腳著地,不可跌倒在地上。家長需在旁看顧,以免兒童被欄杆或繩絆倒而傷及頭部。
5.       模仿跳簡單舞步﹕四歲開始,兒童已能模仿多樣化動作,準確地分辨左、右、前、後、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以配合簡單節拍。
當然,除觀察兒童的能力,還要留意動作的質素,判斷孩子協調能力必須從多方面測試才能得全貌。若家長對孩子的協調能力有任何疑問,應尋求專業的協助。
 
問﹕如何幫助有動作協調困難的孩子﹖
 
答﹕家長如懷疑子女有協調上的困難及障礙,便應盡快找兒科醫生轉介到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服務,讓孩子接受評估,找出問題的根源。青蔥計劃亦為兒童提供一站式的評估、治療及輔導,促進兒童的整體發展。
子女若出現發展協調障礙/困難,極需要家長的明白及接納,耐心地從旁提供協助及以子女能力為基礎調整對子女的期望。若家長因此感到壓力或不知如何協助子女,更需要學習放鬆及積極尋求支援,避免獨自面對問題。
家長可嘗試讓子女參與他們喜歡或有興趣的運動﹔在教導子女學習新的體能活動時,化繁為簡,分析動作,將活動分解為小部份去教授和讓子女學習﹔給予子女多些時間教授及練習,並多加提點及體諒﹔避免比賽形式及與對手比較的活動,以減輕孩子的挫敗感。
 
參考資料﹕
Fox, A. M. & Lent, B. (1996). Clumsy children primer on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42, 1965-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