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有問有答 ─ 一般問題

問﹕怎樣知道我兒在發展方面是否與同齡孩子不同呢﹖

答﹕家長可按此參考一般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智能、社交與情緒、語言、大肌肉、小肌肉、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發展,依據孩子的年歲作出對比,倘若發現孩子的發展能力遠遠落後於同齡兒童,便應盡早安排他們接受兒科醫生或心理學家作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轉介孩子到衛生署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中心作全面評估。

問﹕我的孩子要接受評估嗎﹖

答﹕當家長發現孩子的表現似乎與同齡孩子有點不同時,他們往往有所疑問﹕我的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專業評估﹖還是待孩子長大後,問題便會改善呢﹖究竟做評估還是不做﹖當父母感到困惑時,我們都鼓勵父母盡早向專業人士,如兒科專科醫生、心理學家等尋求諮詢及協助。近年,教育界已強調「及早介入(Early Intervention)」的概念,希望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配合早期治療和環境調適,盡早改善他們的問題﹔亦可避免家長因不了解孩子的問題而造成誤會。

問﹕評估是怎樣進行的﹖

答﹕在一般評估過程中,心理學家會先與父母面談,除了解孩子的問題、日常行為表現、成長情況及過往評估結果外,亦會觀察孩子的表現,例如﹕揀選什麼玩具、玩玩具的技巧如何,與人的社交和溝通反應行為情緒表現等。有部分孩子或需要接受標準化的測試,例如﹕回答指定的問題、完成一些測試的項目等。智力測試是標準化測試的一種,測試目的是了解孩子對當前環境的理解及適應、所掌握的認知技巧與知識,並非量度孩子的潛能。孩子的臨場表現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動機、態度、持久力、情緒等。特別在5歲前,孩子的智能仍處於變化階段,如何分析及看待測試的結果,更需小心處理。因此,孩子是否需要接受智力測試,視乎心理學家的判斷。

問﹕進行評估之前及期間,家長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由於評估的目的,是在有限時間內綜合及掌握最多有關孩子在不同環境及日常生活的資料,以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困難及強弱項。因此,家長的配合及對評估員的信任十分重要。家長應坦白把孩子的情況及過往的評估結果告知評估員,避免重複測試和耽誤時間,因為短時間內反覆測試可能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如有疑問,父母可以向評估員提出,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雙向溝通。

帶孩子前往評估之前,父母可因應孩子的理解能力,向他們簡介評估的目的及情況,例如﹕他們將會與一些姑娘或醫生見面,他們的目的是想認識一下孩子等等,讓他們作好心理準備。而最重要是在評估前,父母和孩子都能夠在晚上有充足的睡眠,以輕鬆、自然及穩定的狀態接受評估。

問﹕孩子被評估為有發展障礙,但現在仍未輪候得到有關服務,家長有什麼可以做呢?

答﹕兒童自嬰兒期開始,即處於極迅速的身心發展,若這時期的嬰幼兒缺乏適當的刺激,幼兒的腦部網路就無法形成,而由頭腦支配的語言、動作、情緒等發展就會受阻。因此,掌握幼兒學習的敏感期,給予足夠的刺激,將為兒童日後的心智發展尊定良好的基礎。研究證實,零至6歲為治療及訓練有特殊需要兒童的黃金期,若有關兒童能盡早得到適切的治療和訓練,可以大大改善能力。為使孩子盡早得到接受訓練的機會,家長可考慮使用非政府資助的服務,如青蔥計劃,以為孩子尋求專業的訓練和支援。